會寄藥來,某無以答他。某素不作詩,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為此閒言語。且如今言能詩無如杜甫,如雲:穿花蛺蝶深深見,弄水蜻蜓欵欵飛。如此閒言語,道出做甚。某所以不嘗作詩。今寄謝王子真詩云:至誠通化藥通神,逺寄衰翁濟病身。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時還解壽斯民。子眞所學,只是獨善,雖至誠潔行,然大抵只是為長生久視之術,正濟一身,因有是句。‘”看來,理學家反對的是無助於傳道的詩,而他們的詩則往往充滿道學氣息。
歌謠歷來是民眾表達心聲的主要手段。北宋時期的民間歌謠只有極少的一部分被儲存在一些筆記小說裡。僅存的這些歌謠中,仍然能夠反映社會底層的呼聲,表達人民的愛憎。如“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就是群眾對抗敵英雄的一曲讚歌。如“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就表達了人民對權奸王黼公然受賄、賣官鬻爵的諷刺。如“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就反映了百姓對奸臣的憎惡。如“城門閉,言路開;城門開,言路閉”就揭露了北宋末期統治者廣開言路的實質。這些民謠表達了人民懲惡揚善的願望,是民間詩歌教育的主要形式。
第五節南宋時期的詩歌教育
1127年,金軍南侵,攻佔北宋都城汴京,徽宗、欽宗被俘,北宋滅亡。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南宋與西夏和金朝並存。之後,南宋朝廷在金兵的壓迫下繼續南遷,最後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北宋相比,南宋偏安一隅,更加懦弱,是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王朝。南宋立國之初,也曾由宗澤、岳飛、韓世忠等眾多將領抗金北伐,多次擊敗金軍。但宋高宗任秦檜為相後,削奪抗金將領的兵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父子,一味推行求和政策,向金國納貢稱臣,於東南半壁苟且偷安,窮奢極欲。此後,妥協投降成為南宋統治者的一貫政策。南宋理宗之後,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1234年,蒙古大軍滅金,其後繼續南下攻宋。元軍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俘五歲的南宋恭帝趙顯。南宋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1279年3月,崖山海戰失敗後,陸秀夫揹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自盡,南宋徹底滅亡。
南宋全面繼承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教育制度。高宗南渡以後,繼續沿襲科舉取士制度,並於建炎二年(1128年)恢復詩賦和經義兩科進士,一直延續至宋末。如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榜330名進士。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中榜989名進士;寶佑四年(1256年),中榜601名進士。在外患內憂不斷的情形下,南宋官學仍然維持了較大的發展。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在臨安府重建太學,至南宋末,太學生多達一千七百多人。尊孔崇儒依然是南宋文教政策的核心。程朱理學在北宋末南宋初屢經禁止後,至南宋中期影響越來越大,宋理宗極其推崇程朱理學,是理學官學化程序中一位重要的君主。
南宋時期的書院教育尤其發達。北宋中期以後,隨著三次大規模的興學,州縣官學日益普及,書院漸趨衰微。南宋時期,由於朝廷的大力提倡和學者講學活動的廣泛開展,書院又開始復興。鼎盛時期的書院數量有二三百家,遍佈南宋統治的大部分地區,而書院內部的設施功能更加完善,教育教學的規章制度更加完備。其中,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麗澤書院、象山書院並稱為“南宋四大書院”,四大書院的主持人朱熹、張栻、呂祖謙、陸九淵等都是當時著名學者兼教育家。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主持修復了白鹿洞書院,親自為白鹿洞書院制定學規《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條》),體現了以儒家經典為基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思想,成為南宋以後元明清三代七百年間書院辦學的範本。紹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職湖南,大規模重建嶽麓書院,邀請知名學者來此講學,一時名聲大振,成為當時的文化學術中心;學生人數最多時達千餘人,辦學規模遠遠超過北宋時期。
南宋自立國起就始終面臨外敵不斷入侵的局面。“靖康之難”、金兵南侵、蒙軍攻宋給南宋文人士大夫以極大的刺激,其中許多人目睹了慘烈的戰爭,親歷了艱辛的流亡,親身體驗了百姓的苦難,他們的思想情感都產生了很大變化。平民百姓的流離失所與帝王將相的荒淫享樂,民眾要求抗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