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可以更改的前定,如:福禍、善惡、壽命。言行、動靜有一定的自由;不自由的行為如:跌到,這種行為是真主完全註定的,人類對這種行為以及後果不負責.自由的行為如:蹲下、走動,這種行為不是完全註定的,而是真主給人類輸入了雙向選擇權,人類有意志自由的選擇.
所以在面對奧朗則布和他的兄弟們的時候你們一定要注意分清楚他們的派系和主張。也不能刻意挑起兩派之間的矛盾,更不能在他們面前表露出對另一派的不敬和不屑。”
“臣等謹遵教誨。”
“印度教形成於大約九百年前,它是綜合各種宗教的產物,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援。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迴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
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溼拏、溼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溼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溼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溼拏或溼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
印度教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論,四種姓分立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的權威。
強調因果報應及生死輪迴
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迴週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透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祭祀萬能與崇尚苦行
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崇拜各種型別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迴之苦。
承認吠陀的權威,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有空你們要去南部借閱下這些東西。”
“這麼複雜啊?”儘管朱顯波是至高無的皇帝,但樊以君聽到這麼內容還有點吃驚。
“不要嫌棄複雜,朕會把這些讓你們自己謄寫,然後再慢慢熟記。記住這一塊與大明與東南亞完全不同的土地,如果不對他們加以瞭解,我們又何從著手去挑起兩撥的矛盾抓住有利時機呢?不對各自的信仰加以瞭解又呵呵贏得他們的尊重呢?還有將來大明還希望在這塊大陸推廣漢文化呢。所以你們責任重!”
朱顯波說得很莊嚴,樊以君和劉輝等人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他們進入錦衣衛以來,為朝廷為皇辦事,其實還是蠻輕鬆的,大部分時候由於他們特殊的身份,在大明境內和大明的屬國想做點什麼都不難。原因也是朱顯波說的那樣,東亞、東南亞文化和信仰都差不多。
而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無論從教義和信仰簡直天壤之別,卻偏偏在一塊大陸交織博弈。
而朱顯波有自己的想法,當然他不希望看到莫臥兒帝國獨大,將來中東、非洲大明還會陸續進入,只要印度大陸戰爭不斷,伊斯蘭向東南亞的滲透就會被阻斷,漢文化的該地區的統治地位就會不斷加強。哪怕將來這些地區出一些強大的君主,不服大明的統轄,也不至於投向伊斯蘭。
給樊以君、劉輝等人培訓完關於兩個教派的內容後,樊以君回德干。朱顯波一行則準備出發前往德里,德里是朱顯波在印度大陸的最後一站,接下來,他打算借道錫蘭回馬六甲。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當面交待戚宏亮。
朱顯波之所以選擇要去德里,除了瞭解莫臥兒帝國首都的盛況外,更多的是想了解沿途的道路和驛站情況。想想對大明將來深入核心貿易有沒有阻礙。沿著恆河平原一直往西,隨處可見寺廟、古建築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要算庫杜布塔了。
該塔由下而,各層高度縮小,節奏逐層急促,塔身收分很大,密排著豎向稜線,造成強烈升的動勢,給人以雄偉壯觀之感。塔呈赭紅色,用紅砂石砌成。全塔由精緻的環形陽臺及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