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館,唐勇主動充當起了導遊。對唐勇來說,來這兒就像到鄰居家串門一樣平常。他指著車窗外的街道說,別看這條街不寬,在西安可很有名氣。明清時代,這裡設有府學、長安學和咸寧學三座學府,故有“三學街”之名。碑林博物館的原址其實是舊時的孔廟,所以這條街又有“一廟三學”之稱。
說話間,車子熄火,三人下車。唐勇向迎上來的看門人出示了證件,又跟那人嘀咕了幾句,看門人回到門房抄起電話說了一陣,然後揮手示意他們可以進去了。
博物館院內燈光點點,隱隱傳來人聲和樂曲聲。進門沒走幾步,就是一個閃動著波光的半圓形水池。唐勇指著水池問袁方知不知道這個池子的特別之處,袁方答不上來。唐勇呵呵一笑,講道:“這可不是一般的水池,它叫‘泮池’。這種半圓形水池專設在孔廟之中,所謂‘天下孔廟有泮池’。擱在過去,只有考上秀才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孔廟,在泮池中洗筆,所以古人也把中舉稱作‘入泮’。那些一心求功名的才子們誰不盼著有一天能到這個小池子來涮涮筆呢?”
袁方一笑。沒想到區區一個水池也有這麼多的說道。
再往裡走,穿過一道上書“文廟”匾額的大門,進到二進院落。一條筆直的小徑通向前方一座殿堂。道旁盡是參天古木,還佇立著兩根華表一樣的石柱。唐勇說,兩根石柱是拴馬樁。大概他在車上休息得不錯,精神十足地給袁方說東講西,袁方則只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著。
三人來到一個小廣場。右前方樹叢裡射出一道燈光,照亮了一座小亭子。那是一座紅綠相間的雙飛簷小亭,正中豎著一塊石碑。
“唐玄宗的《石臺孝經》碑。”唐勇指著亭內石碑說,“那可是唐玄宗李隆基親筆書寫的碑文。”他好像沒發現袁方心不在焉,還在說著:“碑林博物館就是從存放唐代石碑起家的。這裡差不多有從漢到清的碑石墓誌三千多塊……”
袁方的腳步越來越快,踏進迎面一間敞著門的展室,室內陳列著重重碑石,每塊碑上都罩著玻璃護罩。
唐勇又說道:“這裡的碑石是唐代的《開成石經》。等有功夫你可以來好好看看,石碑上刻的是古代讀書人必讀的十三部經書,什麼《周易》、《詩經》、《論語》、《禮記》都齊了。――知道為什麼要刻這十三部經書麼?”不等袁方回答,他便解釋道:“國家怕這些重要經書因不斷傳抄而出錯,所以特地將標準版本刻在石碑之上,供天下人校對。”
袁方雖然懷著心事,但還是被眼前的景象所觸動。一層層厚重的石頭如同一道道軍陣,巋然不動卻氣勢逼人;又像一部部天書,彌散著千古風流和無窮神秘。
“幾位是京城博物館的吧?”一個面帶幾分英氣的中年男子從展室另一側的大門內迎了上來。唐勇點頭致意。
來人自我介紹叫曾華,是這裡的保衛科長。他很客氣地歡迎唐勇等人的到來。他說,參加今天會議的人都已回賓館休息了,但古遠今教授還在後面的研究室裡加班。唐勇聽了很高興,催促曾華快帶著去見古教授。曾華抱歉一笑,說道:“最好先別打擾他,這會兒他正忙。幾位還沒吃飯吧,走,我帶你們吃飯去。”
“還是先見古教授吧?”唐勇說。
曾華支支吾吾地說:“古教授跟我說了,這會兒他誰都不見。”
唐勇和袁方詫異地對望一眼,只好跟上曾華七拐八拐進了一間餐廳。餐廳四白落地,佈置得很素雅。一桌客人推杯換盞,鬧得正歡,都是清一色的年輕人。服務員迎上來和曾華打招呼。那群用餐客人中的一個女孩聽到門口人聲,扭過頭來。仔細打量一番新到的幾位客人,忙起身走過來,叫了一聲袁方的名字。
袁方望著女孩一愣。
“這麼健忘?”女孩微笑道,“田薇,北京臺《新聞內幕》的。”
袁方這才反應過來,他和這位女記者在京城博物館曾有過一面之緣。他把視線投向那桌吃飯的年輕人,馬尾辮攝像師正在那兒啃著一塊排骨,旁邊地上扔著攝像機和三腳架。
“你也在這兒?”袁方問田薇。
“當然了,我早說過要來採訪的。”女孩手裡端著酒杯,紅色的葡萄酒在燈光下鼓盪著耀眼的光澤。“你呢?”
“我來見古遠今教授。”
“見他?”田薇驚訝道。她看了一眼袁方身後的幾個人,似乎明白了什麼。
曾華和唐勇對視一笑,甩開袁方,和老孫頭一起找了個位子先坐下。
“真巧啊,你也來了。”田薇又笑著對袁方說,“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