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1部分

財富機制分配不均衡,造成底層佃農和自耕農窮死、餓死。

與其讓他們繼續種糧食,還不如鼓勵農民去種植更賺錢的經濟作物。

至於採購日本、朝鮮的棉花,主要是因為,朝鮮、日本市場的金銀快速向大明流動,不利於貿易均衡。天津特區並不僅是追求不斷的賺取金銀貨幣,像棉花之類的生產原料,意義更為重要。

比如,採購日本、朝鮮的棉花,將一半的棉花加工成棉布再賣給他們,便已經將原料採購成本價格賺回來了。而剩下的棉花原料,製作成產品在大明國內市場銷售,又能夠給天津停機建設添磚加瓦。

這種採購海外的原料加工,再將加工的成品傾銷向海外,是肖圖白更欣賞的模式。只不過,向海外市場大規模採購原料,對於帆船海運的能力,形成了更大的挑戰。

要繁榮的貿易,就需要更多的帆船!天津的造船業,必須要大力的支援!(未完待續。)

第二五九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二)

說到造船,明朝前期的造船業曾經世界領先,永樂年間的龍江船廠甚至能夠製造出萬噸排水量的鉅艦。

當然,肖圖白看來,萬噸級的木帆船毫無必要——既笨重,又緩慢。無論作為商船,還是戰船,都缺乏實用性。

當年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萬噸排水量的寶船,主要是從禮儀威嚴方面考慮的,用於宣揚上國天威、國力的而已。

事實上,那樣的鉅艦不但不能增強國力,反而形成巨大的負擔。後來,一些腐儒反對造大船,也是以大型寶船空耗太倉國庫,作為最有利證據。這也是明朝初年,造船的科技樹點歪了,又沒有找到合理的用途。如果,用合適的船型,專門用於經商,便不會對國庫形成財政壓力,反而成為新的財源。

肖圖白也認為,造船更重要的是設計,設計出更合理的船型,以及琢磨更多的造船業的科學道理,而非單純追求噸位大。

用風帆作為動力的時代,船隻體積太大,會嚴重影響航速和靈活性。因此,追求速度和載貨量的商船,2000噸以內的噸位的比較合理的。

哪怕是追求火力優勢的風帆戰列艦,3000多噸已經夠了。再大的噸位,在風帆時代,已經華而不實。

至於船舶的設計,中國唐宋時期比較先進,但是到了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造船業開始是歐洲人領先了。這個年代的歐洲人,從地中海出發。開著他們的戰艦、商船,駛往非洲、中東、南美洲、北美洲、東亞、印度,整個世界各地,都看得到歐洲人的蹤跡,由此可見,歐洲人的船舶適航性之強。

肖圖白看來,天津發展造船業,最應該吸收歐洲人對船舶的設計、製造理念,透過仿製歐洲船舶,引進歐洲人的造船人才。增進天津造船業的發展。科技、製造業的發展。往往並不僅是閉門造車,而是海納百川,取長補短。將各種先進的技術,熔於一爐。最終吃透了之後。再加以改進。

天津的造船業。在崇禎九年初,就開始啟動。目前,已有天津水師督辦的“天津船舶修理廠”和天津市舶司督辦的“天津商船局”。還有天津海魚食品公司也投資設立“天津造船廠”等等三大造船廠。

三大船廠中,“天津船舶修理廠”主要以修補戰船、商船為主,後來逐漸自造一些哨船、座戰船等等噸位較小的船隻,主要是天津水師內部系統消化。

而“天津商船局”在市舶司的支援下,以仿製福船為主,能夠製造400料、600料級的福船。崇禎十年,這一年內便造23艘商船,客戶主要是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

“天津造船廠”因是天津海魚食品公司所投資,製造的船隻,製造的船隻主要以漁船為主。“天津造船廠”造船追求的是量,一年生產各類大小船隻300餘艘,不但提供給天津的漁民,更銷售給渤海島嶼、山東漁民和耽羅島殖民地當地的漁民。

總體而言,天津的造船業發展,也是欣欣向榮,這是因此,貿易、捕魚、水師方面的需求使然。

為了鼓勵三大船廠造船,肖圖白制定了——《天津特區鼓勵造船法案》,法案中,天津地區海上船舶的噸位,五年以內將要達到10萬噸。十年以內,各型別船舶總噸位將要達到50萬噸。

具體到崇禎十一年,天津海防水師、渤海運輸貿易公司等等機構,已經根據相關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發展計劃。

天津海防水師制定了50艘戰船的採購計劃,要求300噸以上排水量,載重量超過80噸,能裝載15門火炮的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