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更多的人投悲觀票。世界銀行總裁策利克預測,2009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形勢可能會更加糟糕。國際勞工組織認為,到2009年底,金融危機可能使世界失業人口從2007年的1�9億上升到2�1億。

越來越多的人被迫加入失業大軍,這為在經濟危機中安然無恙的中國企業提供了抄底機會。從2007年底開始,就有很多跨國獵頭接到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華爾街的簡歷。當被華爾街拋棄時,這些曾經的華爾街精英不得不放下身價,到中國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次貸危機剛發生後不久,中國的企業就虎視眈眈,準備去華爾街等人才雲集的地帶抄底了。

2007年底,華爾街三位高管來到嘉實基金,擔任QDII的基金經理。2008年2月,原AIG投資組合經理陸旻,也被挖到華夏基金。2008年春,在花旗集團紐約總部工作8年,擔任過風險管理、自營投資和衍生品銷售等職務的張慧峰,成為南方基金在香港成立的第一個海外公司的總經理。2008年9月,中投公司向華爾街敞開大門,表示將招聘40人。中投抄底的海外人才多符合以下兩條標準:一是有海外求學背景和10年以上投資經驗;二是曾在美國華爾街、加州等資產管理公司雲集、投資碩果累累的地帶工作過。9月26日,申銀萬國、南方基金等七家中國金融機構向近兩百名華爾街華人發出了招納賢才的邀請。11月26日,中國獵頭公司科銳國際花費數萬美元在《華爾街日報》美國版上刊登招聘廣告,招聘言辭極具熱情與煽動性——“你是否在尋找海外工作的機會,那麼歡迎你們來中國開啟新的職業生涯!”事實證明,科銳國際的廣告費花得很值,“投放廣告之前,每天大約能收到3封左右來自華爾街的簡歷,現在簡歷數在不斷攀升,不到一週時間已經收到了至少五六十封應聘簡歷。” 。 想看書來

“過剩人才”:看上去很美(2)

最引人注目的是,為了更為“愜意”地在華爾街殘酷解僱風潮中抄底,2008年11月底,由上海市政府牽頭,上海進行了一次有組織、有紀律的抄底,組成聲勢浩大的“海外金融人才招聘團”,首發站為上海,中轉站為倫敦,終點站則是美國紐約,一圈下來,他們收穫頗豐,抱回了百餘公斤簡歷。

對於國內一些資金鍊順暢的企業,低谷時期恰好是“囤”人的好時機。經濟低迷時“囤”人的優勢不容忽視:

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萎縮,大量企業員工被裁,導致了勞動力供求的不均衡,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力成本。企業可以更低的工資招納人才,建立人才儲備,從而為未來經濟復甦後人才的膨脹性需求做好準備。杭州某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一提及華爾街招聘就眉飛色舞,“例如,他們從前的年薪是40萬美元。如果要讓他們來中國,開出的年薪至少要50萬美元以上。而現在,我們同樣開40萬美元,甚至更低,他們也願意來。現在,很多受金融海嘯影響較小的亞洲金融機構,都會去華爾街招攬專業人才。從華爾街招來的‘下崗工人’,手頭多少都會有一些老客戶,亞洲公司招入他們,等於在北美開闢了一片新天地。等到行業元氣恢復時,肯定能從中受益。”

抄底人才逐漸成為潮流,很多企業都躍躍欲試,藉機囤積人才。然而,雖然人才比比皆是,但也是魚目混雜、泥沙俱下,千萬不要對海外人才尤其是華爾街人才盲目崇拜,否則這種低風險的抄底遊戲也很可能會玩出火來。

在失業的金融型人才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屬於層次較低的技術人員。長期在華爾街投機文化的薰陶中,他們也沾染了不少惡習——擅長投機,不善投資;喜歡炒作,不願勞作。

例如,目前在華爾街,衍生產品已經基本沒有交易,在很多金融機構,與衍生品相關的整個部門都被削減掉了。儘管對這部分人來說,生存已經不是問題,但仍面臨著重新就業的問題。而在中國,由於金融市場尚不夠健全,金融產品仍然相對單一,這種環境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讓這部分人發揮作用仍然是未知數。“做模型的高手不見得善於管理,但中國目前交易手段控制嚴格,期權、期貨、貨幣衍生產品市場都談不上,模型高手也不見得有用武之地。”李宏表示,中資金融機構到華爾街招人必須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因而,在招聘此類人才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以免看走了眼,給公司招個花架子回來。

而且,由於經濟環境不同,華爾街人才在中國市場也會遭遇水土不服。就金融市場而言,中國的金融市場起步較晚,金融產品單一,很多在華爾街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