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眼、耳、鼻、舌、身執著於美好的色、聲、香、味、觸等等感受。既然有渴望的“美好”,相對必有“醜惡”的存在,相應的事物總是生滅無常:今年流行的,明年肯定淘汰,今天稱作新奇的,明天便已經過時,尤其是網路世界的變化更在轉瞬彈指之間,同樣滋生出各種病毒的蔓延。當我們的心思隨順身體感受,忙於應付對外在事物加以分別、取捨時,我們原本靈明妙覺的念心開始失去自主能力,成為身體的奴役。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自心意識與身口言行的失調,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能當家作主的結果。
心若能真正成為自身的主人,不僅身心能夠調和,更是進一步開創成功事業與圓滿人生的資本。古往今來不論是東方、西洋,或是任何領域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能表裡合一地做到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身口言行,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再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說明其成就的根本,就是自幼起畢生奉行的守則,包括“節制飲食”、“儉樸”、“誠摯”、“正直”等;又如印度聖雄甘地,終其一生堅持素食、非暴力,甚至力行禁慾,他為印度爭取到了國家獨立自主權與人民的自由。一個能自在作主的念心,不但可以管理我們的身口意,更能讓這有限的色身,利益無數的有情眾生。要讓念心當家作主是可以練習的,受持五戒就是令念心作主的“特訓方案”之一。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佛陀傳授在家弟子的根本戒法。
但就內容而言,五戒與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有其相似之處,可是五戒延伸的範圍更廣,戒行也更細微。持戒,目的在於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我們念心的作主能力。
以不殺生戒為例,過去可能對蚊蠅蟲蟻、老鼠蟑螂這類生命既厭惡又畏懼;學佛受戒後,起初可能強忍心中厭畏的情緒,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殺害他(它)們只是橫結惡緣;然而這些眾生無所不在,為了堅持戒行,逐漸懂得思考這些眾生存在的原因,於是開始學會保持環境的整潔,無形中創造了清淨的環境。而持戒過程中對佛法的深入思維則能增長智慧,正如《佛遺教經》(注3)所說:“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每堅持一次戒行,便能增進一分定力與智慧,同時也增強了念心的作主能力,戒行因此能由粗入細,這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以此而言,受持五戒是啟動提升高尚人格的正向迴圈機制。
我們從出生以來被各種因緣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好有壞,有利有弊。好的作習是否能在漫漫人生路中一直保持,誰也不能肯定,但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凡是不好的習慣,肯定非一朝半夕就可以剷除乾淨。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持戒改變的過程中也一定會經歷許多障礙、困難,但是過程中的種種痛苦不適都是為了除去偏差的糟粕。生活中的經歷讓我們體悟長痛永遠不如短痛,當你能坦然面對各種習氣並且不煩惱、不氣餒時,身心就能調和,心無掛礙,無有恐怖,才能於世間實踐出完美的理想生活與自在圓滿的人生。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模組三:做正確的事情為自己負責(4)
心隨萬境轉,無喜亦無憂。從來能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境界的,都是百分之百的高人。而我們很少能真正決定什麼,只是在隨著所遭遇的環境作出正常的反應而已。給予外在環境這麼大權力,致使自己無法作主的──就是自己的慾望。隱藏在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慾望,分分秒秒地攀緣外在的色、聲、香、味等塵境,只要沒有防備的自覺,就在慾望一點一滴的偷襲下,漸漸地麻痺了。於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外表看似自由,實際上卻是戕害覺性的見解,正是人生自由最大的障礙。
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當我們受到慾望引誘,想做什麼,卻能自制地不為所動。只要失去自覺,我們就失去了自由,不僅失去自我控制的意志,更無法管理自身的情緒;只有覺性存在,我們才不會被慾望偽裝的假冒自由所欺瞞。佛陀離別時再三強調以戒為師,有了戒律,自我的覺性即有了嚇阻慾望偷襲的盾牌,如此,自制力與情緒管理也於其間走向成熟。
透過持戒,能養成不隨順習氣的意志,因持戒清淨而益加明澈的慧眼,更能輕易地辨別真正的需求與慾望的幻化,一旦認清想要與需要,就不會再“霧裡看花”,自制與情緒管理的定力也自然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