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嗎?人照樣以宋代周,又有何不妥?
究其實質。可能因為無論董昭還是曹操,都並非趙老大那般純粹的武夫。而深受儒家學說影響,太關注名時相符了——我多掌握一分權力,就必須得擁有與之完全相適應的名位,進而甚至迷失,認為只有擁有相應的名位,才能擴大權柄。尤其曹操,此人並非普通的政治家,他還是個文學家和詩人呢,骨子裡就帶了些好炫耀、喜華彩的藝術氣息。
既然我已經爬到人臣的巔峰了,可是還沒到篡位的時候,那該怎麼前進呢?沒關係,咱再生造一個新的巔峰出來,不就完了嗎?
想起來其實挺可笑的。
確實如同荀攸所說,曹操的權勢已經無人能比,現在要做的,就是逐漸夯實根基,而非再去搞那些無聊花樣。真的用上天子儀仗,掛上國公的名號,就能使曹操的威望有大的提升嗎?不會的,不僅不會,反倒在很多人心目中,會難免因此把曹操跟王莽劃上等號。就算荀彧這種掩耳盜鈴,不打算認清曹操一步步向篡位路上走過去的傢伙,受此打擊,都被迫要朝向現實黯然垂淚啦。
所以是勳才一直跟荀攸說,這事兒你阻止不了,卻完全不提自己究竟是贊成呢,還是反對。
不過,話既然已經說到這個份兒上了,是勳正好趁機把底兒再交得透一些——因為某些事情,他還需要荀氏的支援和幫助。於是再湊近一些荀攸——兩人的臉都幾乎要貼到一起了——低聲在對方耳邊說:“禍兮,福之所依,吾等愛以德,乃可緩其欲也。”
荀攸微微一皺眉頭:“願聆高論。”
是勳豎起兩枚手指來:“九錫事,虛也,暫且不論。即封藩建國事,勳有二言。其一,勳欲更官制久矣,欲利其器乃可善其事,使國大興。然官制不可遽改,既建公國,即可於國內更始,以為天下之預也。”我打算把新建公國當作官制改革的試驗場,你認為如何?
荀攸點一點頭,心中不禁讚歎道:是宏輔所見甚遠也。我們還在研究該怎麼攔阻這事兒呢,他看清了壓根兒攔不住,就開始往日後去考慮啦。其實我和文若叔父也都有改革官制的想法,只是一則想法還不成熟,不敢直接動手,二則恐怕牽涉太廣、影響太大,阻力也必然不小,所以想等天下徹底平定了再說。如今若能在新公國中試行一番,倒是個不錯的主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變壞事為好事了吧。
接就問:“其二何也?”是勳說我考慮的第二個問題嘛——把曹操這新公國封在哪裡,領地多大為好?你們研究過這個問題沒有?
你別說,荀氏叔侄倒還真的探討過這個問題,總覺得要麼不封,真要封國,曹操的封地絕對不可能比諸侯王小嘍。諸侯王之封,是為王國,就行政區劃而言,等同於郡,可以簡單地說,諸侯王的封國為一郡,那麼曹操就得好幾個郡,甚至一個州啦。至於地方,不可能距離許都太過遙遠,當然也不能就在許都邊兒上,河北之地,或者河東之地,應該比較合適。
他對是勳這麼一說,是勳微微搖頭:“非宜也。”(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d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微信公眾號!)(未完待續。。)
第十八章、光祿新丞
ps:看《漢魏文魁》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眾號(微信新增朋友…新增公眾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在原本的歷史上,建安十八年五月,漢獻帝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都於鄴,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作為魏國的領地。
好嘛,這一魏公,等於十個諸侯王。
冀州本為大州,中國播亂之際,士人紛紛逃離畿內,四外遷徙,冀州算是距離比較近,土地又廣袤,很容易就膨脹起來的好地方。袁紹據之,乃能一度雄於天下,曹操得之,就此寶愛得不得了,死死抓著冀州牧這個頭銜不肯撒手。你說他都做到丞相了,還兼冀州牧,象話嗎?
可是不象話的事兒還多了去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把河內三縣、東郡四縣、鉅鹿三縣、廣平一縣、趙國三縣,一共十四個縣,全都給劃入了魏郡,就此把魏郡造成空前絕後的全國第一大郡。為啥這麼幹呢?因為他冀州牧的治所鄴城,就在魏郡之內……
然後到了第二年年初,下詔重新劃分各州,恢復傳說中的禹貢九州。名義上是為了復古,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擴大冀州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