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早就傳揚開了,但凡有作案子的,都繞著青州境內走。對付那些市井無賴,石秀原是手段熟稔的,三兩下就把青州地面摸的爛熟,沒一個敢亂說亂動的,也算給高強的上任開了個好頭。
第九卷 梁山下篇 第一〇章 治軍
過了數日,新官到任的風頭漸漸過去,有了呂頤浩這個本州通判的輔佐,再加上石秀暗地裡擺佈了本州的大小黑道勢力,高強這青州知府已然坐的穩當,便開始著手部署自己的兵馬。
首先一個,就是命已經調任京東第四將的陸謙,整備本部兵馬,赴清風寨把守,修葺防禦,安撫寨民。經過春上那次清風山之變後,高強看到了清風寨這個扼守三山,乃至齊州、兗州,青州三州往來咽喉要地的重要性,於是遣陸謙率三千軍把守。
而後是升任京東第三將的楊志,本部四千兵馬,分佈臨淄與博興之間,遮蔽了濟水河到益都之間的大片區域。至於本州兵馬都監韓世忠,則負責將青州城內外的各色兵馬共計五千整頓安扎,其中有一指揮計五百人的天武軍,按編制乃是禁軍中的精銳。
按照宋時的軍制,禁軍最是勁兵,大多屯駐於京城,所謂的強幹弱枝之計,也有部分禁軍分佈天下各處要地,備不時之變,這一指揮的天武軍就是這麼來的。計點兵士時,看到有這麼一隊勁兵,高強還很是高興了一陣,隨即就聽韓世忠說,這一隊天武軍已經是有名無實,當初被秦明帶出去攻打清風山寨,結果被花榮用計全殲的,就是這隊禁軍精銳了。
高強氣的沒話說,那秦明已經因為戰敗,責降本州兵馬副都監。他又是這麼個渾人,高強連罵都懶得罵他。說起來,秦明自己對高強卻心懷感激。要不是慕容彥達這次在京城裡活動有效,擺平了青州大敗這件糗事,青州上下大小官員都得跟著一起倒黴,覆軍失將的本州統制秦明少說也是個流竄海島的下場。有鑑於此,有份遮掩敗績的高強也跟著沾光,青州上下對他擔任知府沒有多少反彈,多少也是因為這個恩惠。
不過懲於前任敗績,韓世忠對這青州城的防務狠下了一番工夫。將本州兵馬分隊操練,連平常不參加訓練,只是參與地方建設的廂軍也抓了起來,一時間青州城內外處處可聞號子聲,百姓們承平已久,見了這練兵的景象都目為奇觀,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
這一天,韓世忠又來找高強。商量的是已經僅存番號的那一指揮天武軍如何處理。軍務上頭,別說高強一竅不通。就連韓世忠也只做過小兵和十將,頂多帶過十個人,對設計軍隊編制這樣的高技術活不敢善專。
倆人合計了一會不得要領,恰好外間有人飛報。說道新任本州統制呼延灼到了。
一提呼延灼,高強便想起他那三千連環馬來。說來有趣,這兵種雖然出名,卻都是因為被打敗而出名,水滸中梁山泊用鉤鐮槍大破連環馬。歷史上劉琦和岳飛也用步兵大破金兵的柺子馬,如今陰差陽錯。高衙內麾下居然有了三千連環馬,勾引地他好奇心動,拉著韓世忠就去迎接。
呼延灼正在城外,見到知府高強親自出迎,趕忙下馬施禮。高強只道“免禮免禮”,勾著脖子就望他身後望,只見長長一隊騎兵,馬匹高低不等,騎者有胖有瘦,人人手中雖有兵器,甲冑卻都卷在馬鞍後捆綁著,更不要說連綴一處了,看的高強大失所望,這哪裡叫什麼連環馬?也就是一般的輕騎兵模樣。
呼延灼見高強面有失望之色,他將門之後,對軍中種種頗有經驗,略一揣度就知道,恐怕是自己這軍容上頭出了問題,一問高強果然如此,遂笑道:“青州大人,末將帶的這是連環馬兵,此來青州是更戍之制,依照軍法是不得整兵繕甲行軍的。大人要校閱軍馬,容易的緊,待末將安頓了兵馬,來日城外撿一處平曠山野,將這連環馬法演給青州大人觀看如何?”
高強一拍腦袋,笑道:“本州這可差了,就依呼延將軍。”說著忙叫人整理軍營給養,安頓這三千騎兵。
呼延灼本人則被請到州府衙門,高強隨意客套了幾句,就問起這天武軍編制的問題來。
呼延灼看了看高強,覺得不大像是裝模作樣,便笑了笑:“青州大人倒真是將門虎子,軍務上頭嚴謹得很。”原來太平日久,軍隊腐敗的情況便日益嚴重,宋朝軍隊也普遍存在吃空餉,吃編制的情況。
大宋是文官統治的天下,相比於前代而言,對於軍隊管的最嚴。不過軍隊乃是相對獨立的小團體,文官們就算再怎麼計算,軍中總有些事情他們是不瞭解的。比如這編制的事,文官們為了防止吃空餉和剋扣軍餉,從仁宗慶曆年就規定了天下各地軍隊定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