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銀價格的變化對中國經濟會有極為強烈的聯動作用。

1873~1931年,由於絕大部分國家逐漸放棄白銀充作貨幣的功能,與黃金相比,白銀大為貶值。1873年的金銀比價是1∶15。9,到了1894年就漲到1∶32。59。除了“一戰”時期,很多投資者購銀保值,產銀國卻又禁止白銀出口,銀價曾有過短暫的上漲,大部分時期白銀價格都保持持續下降的趨勢。一方面,金貴銀賤,加重了作為債務國的中國每年償本還息的負擔。1929年,以外幣償付的外債本息高達1。3億兩白銀,銀價若跌落10%,則中國財政負擔就要增加10%。另一方面,銀價下跌也會帶來短暫的好處。

除了在“一戰”期間中國向其他國家輸出白銀的短暫時期之外,1933年之前的絕大多數時候,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這些白銀主要由外國在華銀行利用中國自由市場的特點大量輸入白銀牟取暴利。中國紙幣以白銀做儲備,大量白銀的輸入成為銀行信貸擴張的基礎。換而言之,白銀增加,信用擴張,利率下降,這相當於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擴張政策。

在金貴銀賤的大趨勢下,金本位國家由於黃金購買力上升,白銀購買力下降,貨幣相對中國這樣的銀本位貨幣升值。這導致金本位國家的出口停滯,甚至倒退。反過來,中國受信用擴張的影響卻形勢一片大好。當時中國對外出口的主力是糧食、棉紗與生絲等。

就棉花來說,中國、印度和日本的棉紡織業都消費印度與中國的原棉,日本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