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聯邦儲備銀行,兌換為紙幣。每人可以保留價值100美元的黃金,一旦超過均屬違法。黃金成為美國法律限制的物品。私自持有黃金,罰款最高達1萬美元,判刑最高達10年。1934年1月31日,羅斯福釋出另一項行政命令,1美元在原先兌換23。22格令黃金的基礎上貶值59。06%,1美元降到只值13。71格令黃金,也就是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該匯率一直持續到1971年。
美國國會試圖透過實行高關稅來解決高失業率的問題,此舉保護了美國的工業,卻傷害了美國的農業。既因為貿易保護主義,也因為貿易金融的凍結,國際貿易陷入停滯狀態。各國為支援它們的貨幣而採取了一系列貿易控制,包括關稅、進口配額、出口禁運、雙邊清算體系和易貨貿易。為保護作為外貿支付手段的貨幣的外部價值,各國進行了瘋狂的努力,相繼實行計劃式經濟政策。
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導致了大量虛擬資本的消失,逐漸斷絕了國際借款的渠道。1931年的國際短期債務減少了33%~40%,各個債務國中共有約60億美元退出了商業使用。如果不是因為有凍結了對德國的短期貸款的暫停償付協議的話,國際短期債務減少的比例還要高很多。無論如何,其後果都是劇烈的通貨緊縮,從而導致了世界價格和貿易的崩潰。無論是靠增加出口還是借入新的私人資金,美國以外的國家都無法籌措償還其政府間負債所需的外匯。
由於幾乎無法從海外借款,德國相應地減少了它的戰爭賠款的償付。儘管德國支付的戰爭賠款正在減少,但英國仍試圖繼續支付它那一部分的盟國間債務,這削弱了英鎊,造成了在英國價格大幅下跌的同時,英鎊價值下降。世界價格的下跌導致了戰爭債務清償的真實負擔的加重。結果,在美國財政部與其他國家財政部之間,在美聯儲與其他央行之間作出的決定比在正常的外交過程中作出的決定重要性要大得多也長得多。
在國際賬戶中佔據壓倒性地位的債權國可以控制各國的脈搏。世界經濟形勢被政府間債務所控制,清償這些債務所要求的貨幣轉移,則遠遠超出了債務國中私人部門所能提供的產生盈餘的能力。自此,各國政府接管了私人金融家的業務,以政治談判的方式締結各種協定,建立各種體系來平衡國際貿易和收支。
與此相反的是,摩根、庫恩—洛布、狄龍—裡德等私人國際投資銀行的權力則大為縮小。摩根財團在“一戰”時是英國財政部的獨家代理銀行。但英國於1931年9月放棄金匯兌本位制時,摩根公司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恢復它在紐約和國際金融界的統治地位。摩根被迫將本公司拆分成兩家企業,即摩根銀行和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一度權勢熏天的摩根家族遭到毀滅性打擊而喪失了超越政府的金融控制權。洛克菲勒旗下各金融機構此時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存款銀行。存款銀行並不依賴國際債券的認購或買賣股票的投機。不久,洛克菲勒財團控制的大通銀行超越摩根銀行成為美國乃至於全世界最大的銀行。
大蕭條時期:中國短暫的繁榮
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是迄今為止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直接影響了“二戰”之後的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中國也未能逃脫大蕭條的影響。在“二戰”之前,中國一直都保持著銀本位制度,成為當時國際金本位體系下的獨一無二的國家。
在20世紀早期,中國的主要流通貨幣是白銀和銅幣。白銀主要用作批發生意、長途貿易等大額買賣,還可用於繳稅,銅幣則主要用於零售的小額交易。當時中國貨幣市場十分近似於經濟學意義上的完全自由競爭市場,各國貨幣與本國貨幣都在市場上流通。其中較為常見的外國貨幣有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銀元亦稱鷹洋或英洋、日本銀元和法國人鑄造的西貢銀元。中國各省本土鑄造的銀幣因背面往往鑄有蟠龍紋,俗稱“龍洋”。此外,還有可兌換白銀的流通較少的紙幣,由外國金融機構、國家和省級政府、中國本土私人金融家發行。
儘管中國是唯一的銀本位國家,但世界白銀市場卻有倫敦、紐約、上海和孟買四大城市。其中倫敦是首要的白銀市場,英國人操縱著白銀的生產、消費和流通,具有白銀定價權。當時每天的白銀價格均由倫敦的四家金銀經紀公司決定。上海是中國本土白銀交易的中心,但僅僅是世界白銀貿易的被動接受者。
在單純金本位制度下,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只要比較含金量的不同就可輕鬆得到。但中國貨幣與其他金本位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卻必須要先比較金銀之間的兌換率,因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