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學院一方面因為中國經濟改革迫切需要而誕生,另一方面又沒有審查制度考核它存在的質量、體系和素質。請問是否有中國商學院以老大自居而自我陶醉,因社會的崇尚急功近利而迷失方向,忘卻了教育本身存在的意義與肩負的歷史使命?採訪BiMBA,讓我再次體會到使命的意義。百位學員和教授一再對我說:“走進BiMBA,就像走進了一個世界,它讓我們認認真真地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能為中國做些什麼,我們對這個社會負什麼責任?”對於MBA的炒作現象,周其仁教授說:“這個時代發生了無數的大小事情,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讓我們將來回頭看。有些事情我們現在是看不清的,也許要等十年、幾十年,或者一個世紀才能看清楚。看清楚不容易,而評論好做。因為做評論是件最容易的工作,所以今天大家都挑起這件容易的事情先做了。”由排名說起廣告界人士哈沃德說:“不管是誰發現了水的存在,但肯定不會是魚。”越來越多的企業界人士開始談自己的企業文化,然而我們往往是最後一個意識到掌控自己企業發展的文化真諦的。生活在西方世界裡,我始終認為自己對中西文化都能相容,從沒有覺得自己是很傳統的中國人。但是回頭看近二十年的海外生活,才越來越發現許多中國習慣,實際上早已注入我的血液和生命之中,它們是我永遠割捨不去的文化情結。而這種感覺是透過歲月的流逝才發現的。談到MBA學校的排名,同樣也是這個問題,做出所謂權威性的判斷或者說明,需要時間、閱歷還有局外人來驗證、再驗證,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西方MBA能帶給中國什麼(5)
每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都要對美國的研究生院進行排名,並對自己排名過程中的資料出處、考證進行公佈與分析。然而中國的商學院或者說MBA專案,不過是近十年才開始正式啟動的,跟著就如雨後春筍般地蜂擁而上。在還沒有接受歷史檢驗之時,有的僅僅有幾年歷史的中國商學院,就已經開始進入現階段的中國商學院排名。 如此新興的學院或者專業,在沒有相當年限來考察與驗證的情況下排名的意義何在?曾經採訪過數位美國頂尖大學校長的我,想在此冒昧地提出一系列尖刻的問題。 評委的資格是什麼?是學歷?是名譽?還是資歷?他們在MBA教育上的經驗與貢獻是什麼?評選的內容是什麼?資料是根據什麼得出的?資料是哪裡來的?歷史的檢驗是什麼?變數是什麼?不變因素又是什麼?硬體和軟體的資料呢?是否有第三方的考察驗證?中國商學院是否有統一的規範和準則?有多少學校參加,為什麼?有多少學校未參加,又為什麼?被排名的機率是多少?西方商學院(比如美國商學院)的排法與中國的排法有何不同?為什麼不同?不久前在媒體上,我看到某個名牌大學對EMBA專案重申他們的原則,其中有幾點令人記憶深刻:每門考試必須有相當人數拿C成績;學生必須到校上課,如果有三次缺席者應處罰。如果沒有與EMBA百位學員交談過,可能我會覺得校方原則性太強。但是當你真正瞭解中國國情、中國10年非常規的變化、中國企業家的困惑和渴望,學員們花費巨大成本而潛心學習,學員們超越文憑學位謀職的境界,學員們對彼此間的互動磋商和碰撞的渴望,你立刻就會反問:“這樣的措施是為了控制大學生,還是管理企業家?學校辦學的真諦何在?”道理或原則,誰都可以制定,但是MBA專案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EMBA學員有一種需要…在商場上“你死我活”之後,他們需要靠課堂這樣一塊芳草地找回一絲恬靜、真誠、互助、鼓勵。哪怕再多一分張揚,他們也許最最不想要的是彼此再一次的爭執。 世界上的大學排名據統計不下50種,多數是根據各種期刊雜誌進行的調查來排定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刊物的銷售。由於調查設計考慮的角度、調查的方法、物件不同,調查結果也就不同,因此得出的排名也不同,有的甚至相去甚遠。資歷最深、影響最大的排名大概要數《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商業週刊》的排名。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主要對各學科的專家做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各學科排名和大學綜合排名。《商業週刊》則以商學院全日制MBA專案的排名著稱,調查物件既包括在讀的MBA學生,也包括僱用MBA的企業人力資源主管。每一種排名都有其侷限性。處於激烈競爭環境下的美國商學院,既不能對期刊的排名置之不理,又不能被期刊的排名牽著鼻子走。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院長來北大訪問時曾經談到,如果模仿哈佛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