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面培育共識,激發技術創新和必要的投資,以使地球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繁榮。由於沒能制定有信譽的國內政策,美國影響國際政策的能力已經受損,並直接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環境和安全利益。從全球角度來看,美國自貶身價,把自己變成了氣候變化影響的“承受者”,而不是政策的“推動者”,未能推動形成國際共識,以阻止氣候變化、保護能源安全。美國必須建立完備的國內政策基礎,推動圍繞相關目標形成共識,並且得到更廣泛的美國民眾的支援。美國必須建立法規性的激勵機制,加大對可利用技術的投資,節約能源資源,並創造新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實行碳定價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必要和根本手段。

建立更加強有力的多邊架構

新的氣候變化國際框架必須具備兩個特點:首先,要具有聯合國談判性論壇的包容性;其次,要將世界上的排放大國都納入進來,使它們能夠積極參與。該框架必須針對私營部門建立激勵機制,刺激投資和創新;必須把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制度化,吸收它們的意見、維持審查權利、製造守法壓力。

負責任主權原則——如果主權行為產生了跨越國界、超越時間的影響,那麼主權國家需要對此負責——與聯合國和大國談判有效結合起來,透過我們在本書第三章建議的16國集團架構,就能共同發揮作用,制定措施,規避日益逼近的氣候危機。考慮到美國的經濟規模、排放水平和技術能力,任何解決方案必須都將美國包括在內。歐洲已經在盡最大的努力建立地區氣候機制,它也必須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建立目標,推動國際社會根據日益緊迫的科學現實採取政策行動。日本的能效技術非常發達,可以作為具體合作的基礎。新興經濟體必須要有信心,即便是在抑制排放的國際框架內達成的相關協議也會允許它們的經濟繼續增長。在此過程中,必須將世界上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最貧困的國家納入進來,還要給16億沒有用上電的人輸送電力。就實質內容和過程而言,這都將是一件困難的事。

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新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支援下阻止全球變暖。該協議應該將所有主要經濟體都包括進來,理想的情況是包括所有192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並以氣候變化委員會的科學發現為依據。該協議的締約方將承諾,保證到2050年地球溫度相對於前工業時期的水平上升不超過℃,到2015年全球年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達到峰值,到2050年全球減少二氧化碳當量排放50%—85%。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抑制氣候變化(11)

為實現上述目標,協議必須包括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絡的軌道:(1)“投資軌道”,建立激勵機制和手段,推動各國節能、開發利用新技術、保護雨林,並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2)“控制軌道”,制定目標、時間表、政策框架和責任措施以控制排放。因為科學知識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協議必須具有適應性,每年必須進行正式評估,依據科學證據提高或降低行動目標。還必須對非政府組織發出明確號召,請它們參與評估,併發揮監督作用。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已經發出了號召,呼籲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之前達成京都框架的後續協議。我們對此目標持有保留的支援態度。《京都議定書》的第一個責任期將於2012年截止。如果在2009年達成一份協議,那麼各國有時間執行批准程式,並使之在《京都議定書》終止之時生效。談判安排已經制定下來了,爭取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做出一份草案。但是,直到2009年美國新政府和國會才能在氣候和能源戰略上形成國內共識、強化國內選民的支援,理想的話還能透過支援性的立法,使美國的談判立場具有權威性。如果美國對一項國際戰略保持沉默,中國就不會對之做出承諾。即便《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程序出臺了國家行動草案,如果沒有美國和中國的支援和參與,那也不過只是公開的立場宣示而已,沒有行動效力。並且,我們在此列出了至少五個國家集團,它們的國家議程大不相同。要讓每一個國家做出承諾採取相關政策是很困難的,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更使之難上加難,很多人認為在全球衰退的環境下這些政策會抑制增長。

理想的情況是,在2009年12月大會之前,新國際協議的兩個軌道——投資和控制——都能建立起來。如果不能同時建立,那麼應該分開來平行發展,投資軌道在2009年12月基本建成;進行臨時性控制需要透過一些關鍵原則,這些原則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