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家更具競爭力?對這一問題的部分解答是,富裕世界對貧困世界施加了貿易限制。另一部分原因則是,貧困世界被自己所設的貿易限制束縛了手腳,向競爭性世界出口變得無利可圖。但貿易限制只能部分解釋工資差距持續如此長的時間。富裕世界之所以能容忍這樣巨大的工資差距,更多還是因為在製造業中存在著空間規模經濟。就是說,如果同一地點的其他公司正在生產製成品,往往會使你的公司降低成本。例如,如果有很多公司在製造同樣的產品,就會有成群符合你需要的熟練工人。隨即就會產生大量的公司來提供服務和能源,使你的生產事半功倍。而若是將公司遷到某些沒有其他同類公司的地方,即使非熟練勞動力要廉價許多,其他的這些成本也還是會大大增加,往往得不償失。

第二部分 第21節:錯過的順風船:被世界經濟邊緣化的最底層10億人(2)

專業術語對此的概括是〃聚集經濟〃(economyofagglomeration)。它是保羅·克魯格曼和託尼·維納布林斯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他們想知道,如果工資差距擴大到足以抵消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時,會產生何種情況。設想你的公司是第一個成功地跳過了工資差距的公司——就是說,你的公司從高薪世界遷到了低薪世界之中。你起初自然無法日進斗金,至多是不賠不賺而已——要是將公司遷到這裡就能一夜暴富,那別人早就這麼做了。你第一個遷來又沒有破產,能夠勉強度日。孤零零地當著開路先鋒,周圍沒有其他公司可以形成一種聚集經濟,但你還是硬撐了下來。而現在事情又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第二家公司也遷來,這時會發生什麼呢?對於第二家公司來說,境況要比第一家公司好一些,因為畢竟這裡已經有了一家公司,而這也對第一家公司有所幫助,它們開始一起漸漸經營得有聲有色起來,而不再僅僅是勉強度日。那麼等到第三家公司遷來時,情況又會如何呢?自然就是更上一層樓了,在這個新的地方將出現一次製造業的急劇轉移。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耳熟呢——就像是從美國和歐洲向亞洲發生的製造業轉移一樣?這一轉移之所以是急劇的,是因為一旦開始了較大規模的遷移行動,就會在低薪的亞洲產生聚集經濟。在這一過程中,亞洲的薪水會得到提升,但由於最初存在著天壤之別,而亞洲又有著不計其數的廉價勞動力,所以這一趨同的程序還是會持續許多年的。我將這種情形描述為是公司的重新部署,而有時這可以更準確地描述為外包或者〃移位〃。但你不需要,也不能透過禁止公司遷移來中止這一活動。在低薪地區建立新公司或是留在高薪地區,這兩者在競爭中取勝的機會均等。為了使產業更具活力,公司不一定非要變更位置,因為公司在一個地方的興衰成敗不會隨著所處位置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為了有效地打入製造業的全球市場,就有必要跨過一道成本競爭力的門檻。如果一個國家能夠跨過這道門檻,它實際上就會享有無限的擴充套件可能:如果第一家公司能夠獲利,那麼它的效仿者也同樣能獲利。這種擴充套件創造了工作機會,尤其為年輕人創造了機會。誠然,這些工作絕不會是很令人稱羨的,但它們比起在小農場裡做枯燥無聊的苦工,或是在街角轉來轉去地兜售香菸,也算是不可同日而語了。隨著工作機會逐漸增多,它們不但為得到工作的人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經濟保障,也同時為工人背後的家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經濟保障。漸漸地,隨著工作的擴充套件,勞動力市場開始緊縮,工資也就隨之上漲。在20世紀90年代晚期的馬達加斯加,就出現了這種情況。政府建立了一個出口加工區,制定了合理的政策,以使眾多公司具備足夠的成本競爭力,以利用一項名為《非洲成長及機會法案》的美國貿易安排。幾乎在一夜之間,出口加工區就從寥寥無幾的機會激增至30萬個崗位。這對於一個只有1500萬人口的國家而言,是相當可觀的。機會本來很可能還會繼續增長,但這時國家的政局卻扯了後腿。當總統兼海軍上將迪迪埃·拉齊拉卡(DidierRatsiraka)輸掉競選時,他拒絕下臺,並派出親信封鎖了由他的支持者控制的港口。接下來的8個月中,這位海軍上將試圖透過對不服從的選區進行經濟扼殺來奪回自己的位子。不出所料的是,出口加工區被大肆破壞。等到重新啟用時,那裡只剩下了4萬個工作崗位,而眾多公司也大多如驚弓之鳥一般不敢再回來。我記得一家持不信任態度的美國服裝公司主管對我說,這位前總統已選擇了毀滅自己的國家。他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退出,去亞洲發展。〃

第二部分 第22節:錯過的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