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首都所需成本的相關資料。毫無疑問,前往內陸國家的首都的運輸成本更高。但令人震驚的是,運輸成本表現出的巨大差異似乎並不取決於距離的遠近。維納布林斯最終追查到了原因所在,即內陸國家的運輸成本取決於它的沿海鄰國在運輸基礎設施上的投入。也就是說,內陸國家受到其鄰國的制約。
為什麼烏干達貧窮而瑞士富有?實際上部分原因是瑞士通往海岸的通道依賴的是德國和義大利的基礎設施,而烏干達的通道依賴的則是肯亞的設施。你認為哪個會更好些呢?如果作為內陸國家,你通往海岸的交通通道質量低下,你又不能對此進行左右,那麼你就很難融入全球一體化的市場,因為任何產品都需要運輸,所以忘記製造業這個迄今為止快速發展的、最為可靠的推動力吧。交通不利,就一切免談了。
但我懷疑鄰國是否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也許內陸國家不僅依靠鄰國與海外市場連線,也可以將它們作為直接市場。也許德國和義大利並不是在瑞士通往世界市場的路上,它們本身就是瑞士的市場。瑞士沒有與它的市場隔絕,而是被市場包圍著。那麼,為什麼烏干達不是這樣呢?根據定義所有的內陸國家不是都被鄰國所包圍。不幸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鄰邦都適合做市場。與瑞士相鄰的是德國、義大利、法國和奧地利。而烏干達的鄰邦則是停滯發展近30年的肯亞、捲入內戰的蘇丹、爆發種族屠殺的盧安達、徹底崩潰的索馬利亞、因災難深重的歷史而更換原國名扎伊爾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還有曾侵略過烏干達的坦尚尼亞。至少在近幾十年內,你可以判定瑞士有更好的鄰邦環境。至於中非共和國,或許你可以去看看地圖。大體上來看,它的生命線應該是烏班吉河。那曾經是運送木材的低成本高效益的途徑,而木材是該國的重要出口產品。但不幸的是,中非共和國的下游地區屬於剛果民主共和國——那裡內戰四起,天下大亂。因此河運停止,改為路運木材。實際上,真是用路在運。這些木材數量驚人。我依稀記起在某處,車載量的不斷加劇對公路造成了巨大的損壞。在公路上用力拖拉這些木材毀壞了公路,我當時就站在路邊,親眼目睹了這一幕。
第二部分 第18節:惡鄰環繞的內陸陷阱(2)
我決定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在全球範圍內,內陸國家是如何發展的,它們的發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鄰邦的影響?這次我的合作伙伴是斯沃斯莫爾(Swarthmore)學院的教授斯蒂夫·奧康奈爾(SteveO'Connell)。我們發現地處內陸是否會成為問題,完全取決於這個國家是否面臨著其他什麼機遇。如果它擁有大量剩餘自然資源(參見第三章),那麼無論是不是內陸國家,它都將前景看好。這也是為什麼同為內陸國,波茨瓦納卻發展得很好:它善於管理自身巨大的自然資源財富。正如我們在之前的章節看到,如果一個國家自然資源豐富,根據〃荷蘭病〃理論,它很可能在其他出口方面失去競爭力。地處海岸不會使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獲得它地處內陸就會失去的出口機會,因為機會已經被資源的充足性所決定。資源豐富的內陸國家在出口資源時不會處於劣勢,因為自然資源通常都如此寶貴,以至於即使運輸成本高也能夠出口。的確,與資源匱乏的內陸國家相比,資源豐富的內陸國家至少有抓住機遇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像波茨瓦納一樣。
因此在確定嚴重阻礙增長的因素中,增加被陸地包圍這項特徵顯然是明智的,但這僅限於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不過也還是會囊括最底層10億人中的30%。
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國家,不論是否為內陸國,都受益於鄰國經濟的增長:一國的增長有溢位效應。就世界平均水平來說,如果一國的鄰國經濟額外增長了1%,該國經濟就會額外增長0。4%。因此良好的鄰邦環境,對每個國家的快速增長都非常有幫助。全球範圍內,資源匱乏的內陸國家似乎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來揹負鄰國的不利影響,因為對內陸國家來說,鄰國經濟增長的增長溢位效應不是0。4%,而是0。7%。因此像瑞士這樣的國家,就要使自己的經濟定位鄰邦,以服務於鄰國的市場。如果你是沿海國家,你就要為世界服務;如果你是內陸國家,你就要為鄰邦服務。身為瑞士,這樣做自然勞有所得;可如果是烏干達,情況就沒那麼好了,因為鄰邦或許更具備地理上優勢的(不是臨海就是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它們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總不能抓住增長的機遇。總而言之,資源匱乏的內陸國家必須依靠鄰邦來增長(它們還能做什麼呢?),但這種選擇是否會帶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