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內在的標準,世界上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你自己的,你用不著透過考試來證明自己的學習好不好,也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評價你。
張宏江的觀點:自信就是擺脫束縛。
中學以後我開始懂事,周圍的人越來越多。我發現我的生活跟在家裡的時候完全不一樣,跟在學校裡面也不一樣。於是我開始表現自己,開始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有了一種往上走的願望。當我強烈地想要超脫中學和大學裡那些教育方式的時候,或者說真正悟出了一個什麼東西,擺脫了自己所受教育的侷限性,這時候我就覺得自己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沈向洋的觀點:自信是戰勝恐懼的渴望。
自信是一個人戰勝恐懼的渴望。自信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成長能力抱有信心。我們應當像自己期望的那樣成長起來,但是我們又總是怕這怕那。其實最恐懼的事情不是別的,而是恐懼本身,所以自信是在戰勝恐懼中獲得的。你只要留意一下,就會發現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自信需要培養。可是,人們總是夢想不付出代價就獲得自信,就如同他們總是夢想不用勞動就獲得財富一樣。
新發現
1。在“你是否自信”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所有研究物件都做出肯定的回答。這同他們對“你是否聰明過人”這個問題的百分之百的否定形成鮮明對照。
2。在100%認定自己非常自信的同時,又100%地有過恐懼、緊張的經歷。
3。拋棄了自信和成功聯絡在一起的舊觀念。事實上,建立在成功基礎上的自信並不牢靠。自信是建立在對自身價值的深刻理解上,而不是建立成功上,因為沒有人能永遠成功而不失敗。
4。只是在那些不夠自信因而特別想要證明自己的人身上,是否成功以及別人是否認可,才顯得特別重要。真正自信的人並不在意某些“公認標準”,比如是否超過別人。他們更在意自己內心的感覺。
5。教育是培養學生自信的過程。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我到底要什麼?
英文difference,可以與中文裡的“不同”、“差異”或者“特殊”相對應,可是這個詞裡的另外一種含義,不僅無法和中國人的文化相對應,而且南轅北轍。西方人使用這個詞來描述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表示一種強烈的讚揚。事實上,與眾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總是被看作一種正面的品格,受到鼓勵。但是我們中國人往往相反,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總是給父母和老師帶來煩惱。當大人對孩子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你這樣的”、或者“怎麼就你特殊”的時候,臉色一定非常難看,那是在表示一種強烈的斥責。如果他們說,“看看人家,你怎麼就不知道學一學”,那一定是在要求孩子把自己變得像別人一樣。
2003年夏季的一天,在北京一個普通人家裡,父親和兒子之間有一段對話。當時父親正在電腦上寫一句話:“我們站在21世紀的入口處,世界千變萬化,可是整個社會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求我們的後代成為一模一樣的人。”
寫完之後,他忽然想和兒子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兒子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從小到大按部就班完成了學校的所有課程,得到很不錯的成績,但卻總是對學習對學校表現出強烈的厭惡,所以父親覺得兒子一定有話要說。
“是啊,”兒子看到父親寫的話,當即認可,“我已經上了12年學,我和我的同學們每天都在讀一樣的書,做一樣的作業,老師拿同一個標準來衡量我們,不是對就是錯,然後我們透過同一張考試卷,然後我們奔著同樣的目標——好大學。”
“你覺得不該這樣?”
“要是讓我自己選擇,我不會這樣度過我的童年和少年。”
“那麼你到底要什麼?”
“那……那我也說不清楚。我只知道我不想像現在這樣讀書,可我說不清楚我到底想要什麼。奇怪,這問題我怎麼從來沒想過?”
“去年你和500多萬個孩子一同考大學,今年更多了,有600萬。這麼多孩子都在努力,可是有多少人從這種努力中享受到快樂?大概最強烈的感受是苦不堪言。”
“豈止苦不堪言?簡直是生不如死。”
“所以,你要做的事情,不是爸爸媽媽老師同學要求你做的,不是你‘不得不做的’,不是你‘應該做的’,而是你‘想做的’。”
“可是我總覺得沒那麼簡單吧。我們國家的教育已經定型了,誰敢不按它的路子走?除非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