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槍,六門迫擊炮,今日戰鬥,當該如何佈置!”
焦文斌作為大隊長,自然是第一個帶頭髮言。這給人的壓力是很大的。全大隊的中層軍官和一部分低階軍官都在,如果他的發言水平不怎麼樣,那是會在部隊中造成很大影響的。
一次、兩次,軍職的威嚴還能壓得住。可是次數一多,軍職的威嚴再多也不頂用的。他的整體威信和形象已經在手下的軍官心目中崩塌了。而這樣的一個軍官,當然不是一個能帶兵打仗的好軍官了。等待他的命運是如何的,也就不言而喻。
所以,這樣一個規章制度定下來,劉暹就是在逼迫著中高層軍官不停地進步,在用心努力的去學習。自然地,秦軍整體軍官的軍事素養,是提升很快的。
“我會在這裡、這裡、這裡、這裡,四個地方佈置重機槍……”
焦文斌在黑板上的陣地佈局圖上,標註出了四個機槍陣地,然後再標出了迫擊炮組的初時陣地。最後一一闡述著自己對這一戰的設想和感悟。
劉暹自己雖然只是個偽軍迷,但是在後世只是常識性的東西在這個時代卻是極具前瞻性的軍事理論。尤其是19世紀後期,武器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過的當時的軍事思想,在這個軍事思想與武器發展不協調的年代,他搗騰出的這些東西,對秦軍,對中**事上的崛起,都有著無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而且最難得的是,現今西方各國的軍事將領們,主要當權者還是排槍擊斃時代走出來的老人。這些人腦子深處刻印著老舊的軍事觀念,沒有真正的戰績,是很難讓他們改變觀點和頭腦的。
這也是劉暹願意將陸戰大隊光明正大的亮出來,露一露自己實力的主要原因。因為他清楚,這些不倫不類,極度不完善的軍事理論,並不能引起西方軍事屆真正的關注。這還不如當初打日本時的那一場血屠呢。四十挺重機槍的威力,比這些東西更能引來西方人的眼睛。
原時空歷史上,從甲午戰爭一直到日俄戰爭再到一戰初期,步兵戰術雖然已經拋卻了排隊槍斃時代的緊密隊形改為散兵隊形,但作戰時這種散兵隊形依舊非常緊密,甚至有的時候士兵的間隔只有兩米到三米,寬鬆的也不過五六米的間隔距離。各**隊運用這種戰術,一直到一戰中後期機槍橫行,巨大的傷亡,殘酷的現實,才迫使的雙方慢慢改變。
而在此之前,重機槍的展示並不乏例子。比如英國人在非洲,五十名士兵用重機槍屠殺了一百倍於此的祖魯人。以及日俄戰爭的旅順之戰,乃木戰神的精神勝利法的結果,最好的闡述了火力密度的重要性。人命是拼不過子彈的。但西方軍事屆的巨頭們改變了嗎?沒有。
一直到一戰後期德國人開始運用小規模部隊的滲透戰術,才算是真正找到了適合於戰爭的進攻方法,這也使得衝鋒槍等武器登上了戰爭的舞臺。
而現在呢?不要說重機槍。就是散兵佇列和戰壕,也才剛剛進入歐洲的軍隊。對於現在的歐洲陸軍,士兵的密度大過槍彈的密度,這還是戰爭的正解。
身為一個後來人,就算劉暹並不是什麼近代軍事專家,他也知道該用什麼方法防備這個時代的步兵。機槍、鐵絲網、戰壕,完全將人海戰術的威力消滅,再多的人對於它們來說,也完全是在送死。
所以,在重機槍做到批次生產之後,在正式的將重機槍戰術介入進秦軍當中之時,劉暹尤其強調的就是——機槍部隊在面臨步兵密集衝鋒的時該,如何以最大效率殺傷敵人。而同時又延伸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步兵該如何才能夠攻克機槍堡壘陣地?雖然這個時代劉暹要面對的敵人們,只有地堡、戰壕,而無機槍。
劉暹祭出的法寶——步兵滲透戰術,真就是對付人最好不過的法子了。秦軍自從可以生產橡膠子彈和炮彈之後,內部不知道已經進行過多少次小規模【大隊級】的實戰演練,事實證明了劉暹的正確性。
秦軍現在的小規模步兵突擊戰術,對比二戰時候的軍隊來說,也只是缺乏輕機槍、衝鋒槍這種班排一級部隊的火力密度而已。再有就是火箭彈這玩意的危險性和目標性遠比槍榴彈大。
第三百六十八章俄國要打臉!
大清光緒元年,農曆十月七五。再有三天就到西太后千秋了,整個北京城似乎都變得熱鬧了很多。
事實上也真的熱鬧了很多。各地督撫重臣派來給西太后送禮的人,可一個不少都到北京城了。天南地北匯聚一堂,個個都是出手大方,或是帶滿了特產禮品的。四九城裡多了這麼些人,能不熱鬧上三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