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陳述的資訊不夠清晰時,比如:“那還不夠好……”
“對我來說不能接受……”
“他非常富有……”
“她靠不住……”你可以透過提問來幫助他們陳述事實,使含混不清的資訊變得清晰明確。你的目的
就是要幫助人們獲得具體、明確的資訊。否則你也不能確切地知道人們在談論什麼。
例如:“我覺得那件事情做得還不夠完美。”“我不明白你所說的還不夠完美的意思,怎樣才能使它
完美呢?或者什麼使它不完美呢?”
又如:“那件事我不能接受。”
“怎樣才能使你接受呢?或者你給我一些具體想法,尤其是你不能接受的原因。”
“他非常富有。”
“他的富有表現在哪些方面?”
“她根本靠不住。”
“你怎麼知道她靠不住,有什麼事實嗎?”闡明術語
一些人說話並非含糊不清,但他們使用術語,這也可能造成混淆。他們可能是有意的,也許是無意的,
因為術語對他們而言不是術語,他們可能整天都在使用它們。
正確的提問
可以用下面的話讓講話者放下優越感,使用簡單清晰的語言:
對不起,你把我弄胡塗了。
你能解釋一下,讓不屬於你的專業範圍內的人可以明白嗎?
你能不用術語把問題說明白嗎?
那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那個數字這麼重要?
那是指什麼?
這些縮寫代表什麼呢?
我對這些術語不熟悉。
問一個明智的問題比提供一個明智的回答要更困難。
幫助人們使假設和“規則”顯而易見
像“應該、不應該、必須、一定、不能”等這類詞彙,暗示了一種假設或不成文的“規則”。
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中採用假設和不成文的規則,可以測試資訊的真實性。
在詢問中,我們只需重複一些詞彙或短語就足以使講話者澄清他的陳述。比如:“應該嗎?”“不應該
嗎?”“你一定要……”“你覺得應該?”或許你可以說:“如果你在,會發生什麼?”
根據不同的情況,你可以變換這些問題。比如:“我想知道,如果你不在,那件事會怎樣?”或“我想
知道,你的意思是……”運用假設和不成文的規則來提問題,你需要特別的當心,因為這些問題可能被認
為是一種挑戰。
幫助人們發現普遍性的規律
我們大腦的功能之一是使複雜而充滿矛盾的生活條理化,變得有序和舒適。這將幫助我們不受太多的
精神創傷,以一種合理的、有效的方式度過每一天。
我們設想這種清理過程應該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它是從一個或一些相似的場合推廣到所有近似的場
合,從而得出普遍性的規律。
例如:如果你為一個具有權威但是比較粗心的老闆工作,你可能推斷其他的老闆也這樣。假如你遇到
的是不負責任的僱員,你可能推斷所有的僱員都是懶惰的、不負責的和不可靠的。如果你曾經是生產線上
的主管,你可能推斷所有生產線上的主管都相當負責任。
就像假設和不成文的規則經常是從所暴露的問題和檢查中得到的那樣,它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普遍性
和規律性的事物通常由“總是、從不、所有、每一個”等詞彙構成。如果是問題,通常也是以“總是
嗎?”“從不?”“如果你在,它還會發生嗎?”來提問,從中我們得到一些新的資訊。
與此相似,我們也能透過提問來發現隱藏在含混不清的詞彙後面的意思,比如“他們……”“他們不
允許,那就……”若是問句則用“誰不允許?”“要是我們來做,將會怎樣?”透過提問我們獲得我們所需
要的資訊。
幫助人們分析比較
我們每天都要比較許多事物。你經常會聽到“……更好一些”“……更糟糕了”或“……更容
易”“……更難了”等等。當你需要透過比較作出選擇,確定哪一個更有效時,你必須獲取大量有用的信
息。
如果你認為“他做那項工作最合適”,你將會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