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每週運動少於三次,每次少於三十分鐘。
5。體重超過標準10%或以上。
6。曾因重大傷害住院。
7。每週食用深海魚類少於兩次。
8。常感疲倦、易累。
9。常感壓力。
10。常感情緒低落或憂鬱。
11。常暴露在有農藥的地方。
12。常有面板毛病或疹子。
13。常失眠或睡眠不佳。
14。易傷風感冒(一年超過四次)。
15。有過敏性鼻炎、花粉熱。
16。常患牙周病。
17。牙齦易出血。
18。常感關節僵硬或肌肉痠痛。
19。有高血壓。
20。有氣喘毛病。
21。血糖曾超過100mg/dl(或)。
22。曾患各種慢性炎症如:支氣管炎、肝炎、關節炎、大腸炎等。
。 想看書來
“蝴蝶效應”
一直以來,大多數人都有一個錯覺,以為只要能入口的東西就是食物,已經吃進肚子的就屬於我們體內。其實腸道從“口腔”至“肛門”是與外界完全相通的,任何吃進的食物在未經吸收前都不屬於身體。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進食過程中,除了具營養價值的食物外,還包括眾多的加工食品、垃圾及冒牌食物,且中間還夾帶大量的“有害物質”,包括環境毒素、化學新增物、防腐劑、人工色素、過敏原、殘餘藥物、氧化物、致癌物質、細菌、異物等,這些有害物質不但無法提供營養,甚至會破壞腸道黏膜,阻礙正常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加肝臟的解毒負擔,並且會造成許多所謂的“食物不良反應”(例如食物過敏、腸胃炎等)。
“一隻蝴蝶在巴西拍動翅膀,兩週後可能在美國德州引發龍捲風……”
20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天文學家Lorenz教授針對氣象變化,發表了名震一時的“蝴蝶效應”現象,原意是描述在任何系統中,只要開始設定的條件有一點點不同,都會產生不可預測的後果,這個“假說”所闡述的,其實就是環環相扣的“整體”概念,後世把這種現象引申至無論任何事件、系統、領域、市場或社會,原始的一小步差錯或分歧,往往都可能帶來無法想象的深遠影響。對身體健康來說,何嘗不是如此?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