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如近年來研究顯示,慢性牙周病或牙齦炎會引起血管硬化,並且與冠狀動脈病變(冠心病)及腦中風有關;長期大腸激躁症和“腸滲漏”現象(第十章)與關節炎關係密切等。顯然,即使一開始看似無關痛癢的小發炎,假如讓它變成長期慢性的話,許多出乎意料的毛病就會產生,出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景況。但為什麼那麼容易變成慢性呢?這就是前述的當代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方式,使很多人身處“易炎”狀態而不知。因此要避免“星星之火”焚身,去除慢性發炎“原因”與降低發炎“風險”確是首要任務(表9…1至表9…7),但在病態年代中,要真正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因此設法平衡“發炎機制”,讓發炎物質得到安定,不失為更切實際的做法。當然把“發炎—消炎—腸滲漏—發炎”的惡性迴圈打破,建立一個不易發炎的身體就是終極目標了。

。 想看書來

“發炎—消炎—腸滲漏—發炎”的夢魘旋渦(1)

現行的醫療觀念,碰上任何發炎,不管是意外損傷、運動扭到,抑或喉嚨疼痛、關節發炎,大部分人都會想盡辦法用藥物(找醫生或買成藥)來止痛消炎,於是服食各種消炎止痛劑、抗生素成了標準治療慣例。事實上,在所有的藥物中,消炎止痛劑是最多人花錢購買的藥物,也是在暢銷藥品,特別是“成藥”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大眾所熟悉的像百服靈、阿斯匹林及許多所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等,真是不勝列舉,而抗生素的濫用,更是到了幾乎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您可知道這些藥物的作用,只是短暫地阻斷髮炎過程,或濫殺了無辜(好、壞細菌一起消滅),而完全沒有根除發炎的原因、誘因。除了掩蓋症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類更是高居藥物不良反應的榜首(《美國內科學雜誌》1997年的報告中,美國每年平均就有7000多人的死亡與76000多人的住院是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有關)。

事實上,這類藥物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現所謂“兩難局面”,因為止痛的同時,卻不斷刺激腸黏膜,破壞保護黏膜的因子,引起慢性腸道發炎,逐漸出現“腸滲漏”現象,長期依賴這些藥物的人,等於讓長達30尺的腸道,長期籠罩在“炎性風暴”之下,持續觸動人體最大的免疫網(沒錯,腸子是最大的免疫網),造成“腎上腺壓力”現象,引起“皮質醇”分泌增加,阻礙修復功能,干擾免疫力,也埋下日後發生“腎上腺疲乏症”(第八章)的禍根;而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更是造成“腸道生態”失衡的一個主因(第十章),而且同時也會產生“腸滲漏”狀況,出現“腸漏綜合徵”,使得原想消炎卻反而使發炎的狀況全身化,波及其他組織、器官,結果是前有狼後有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掉進了“發炎—消炎—腸滲漏—發炎”的惡性迴圈、夢魘漩渦!

不做“易燃”人體,避免與“炎”共舞

如果把“發炎”喻為“山火”,我們都知道太乾燥的氣候,烈日(發炎物質)當空最容易發生山火,一根小火柴(扳機)就可造成熊熊烈火(急性發炎),一發不可收拾,即使燒完了也到處留下殘火(慢性發炎),但另一方面,假如雨水(消炎物質)充足的話,就會森林茂盛、綠草如茵,同樣的一根火柴,可能只點燃一片樹葉。顯然“火柴”不是造成山林大火的原因,它只是誘因的“扳機”,陽光和雨水的平衡,才是決定森林是否容易大火延燒的“前因”,烈日促進“生火”,雨水則協助“防火”。當“發炎”與“消炎”因素失衡,亦即只有烈日而缺雨水,就容易導致各種炎症的發生。因此,所謂“壞”的發炎,主要是體內炎症狀況失去平衡,所以針對“平衡因素”矯正就是關鍵!

基本上,“平衡因素”主要在於發炎物質,而所有發炎物質會受到前述生活方式的影響,其中“飲食”一環尤其重要,特別是所食用的“油脂”,油脂對了,可以消炎;油脂錯了,就容易發炎。許多人長久以來被誤導,只要聽到油就唯恐走避不及,滴油不沾,殊不知油分好、壞,現代人的問題不在於吃油,而是“吃錯油”。所謂錯的油,指的是那些被過度宣傳的“不飽和脂肪”和“轉化油”(“氫化油”或有人說“反式脂肪”),因為這些都是經過加工而來,實際上是“人造油”,亦即原來的油脂化學結構已被改變,會造成體內的細胞傾向增加製造“發炎物質”,因此長期食用之後,就會出現只有烈豔陽光而無甘露雨水的森林環境,使您成為“易燃”一族!所以要避免“與炎共舞”,首先就是要找出您的可能發炎原因及風險(表9…4與9…7),第二是應檢視您常吃的食物,減少“易炎”食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