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對“五四初期小說批評”的思考太平庸了。同學們都來“送溫暖”。正在作郁達夫研究的溫儒敏便對我說,文學批評的題目很好啊,不要灰心繼續做。所以後來我改做左翼和京派諷刺得了獎語,出第一本集子《戴著枷鎖的笑》時還是把此篇收入做了個紀念。錢理群的研究精神成了我暗中努力的目標。他基本功紮實,思考成熟,魯迅研究已經成書,但他不滿意,好像要從頭寫過。他會利用時間,什麼時候讀什麼書都有規律。午睡前、晚睡前我一歪頭就見對床的他在瀏覽新買的雜誌,讀得飛快,一目十行的,過後發現他都讀進去了。他不依仗才氣,照樣勤奮,比誰都用功。為了準備第一年學科的總結性考試,他和我們在宿舍裡互相發問如做遊戲,比方問《新潮》是哪年創刊的?《死水微瀾》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是誰?等等。我的藏書在“文革”中大部分被焚燬了,現在一個月30元的生活費,要拿出十元買書已經十分吃緊。我是參照老錢的購書方案減去期刊影印本、外國文學作品,這樣制定出來的。海淀書店來什麼書了,走廊裡有人一吼就趕快行動,常常弄到山窮水盡、捉襟見肘的地步,並引以為樂。趙園不受人家隨意鼓動,她買書讀書都有自己一套主意。起初我拼命補看現代作品的時候,她卻安心地細細地重讀魯迅。她的才華是顯然的,我向她偷學如何專注於感受作品,偷學她文字的靈動,最有心得。凌宇是湘西人,身上有可愛的少數民族血統。他雄強、執拗,正好可以補我不足。我們後來天天聽他講沈從文,他講起沈從文來就沒完沒了。在諸同學中不算博聞卻能強記,擅背誦詩文。我們這批人最早給《十月》寫稿子,是他聯絡的。陳山當年是個孜孜研讀詩歌的秀才,收集資料不遺餘力,現在只有他一個人去搞了電影史。總之,那時北大的物質生活是清苦的,但大家習以為常,不覺得,也沒有功夫覺得。我漸漸沉浸在我的這些天才同學當中,吸取我的大學給我的營養。學習之外,直接的政治生活不多(雖然社會上正是翻天覆地的時代),與大學生貼得近的是選舉區人民代表,競選的學生打出“出版言論”或“東方女性”各種各樣的綱領,著實熱鬧過一陣子。也下過一次鄉去參加夏收,好像謝冕、費振剛、裘錫圭等老師都去了,他們有的當時還是講師。我們沒有多少娛樂活動,中文系的學生自然還去看電影,或者是自己拿個凳子看操場的露天電影,奢侈一點的就到海淀工人俱樂部,在那裡觀《小花》,正是劉曉慶、陳沖、李谷一當紅之始。看女排比賽需早早把凳子放到全研究生樓唯一的小電視室裡,讓想看又不敢看的理科學生眼熱。足球勝科威特,男排獲亞洲賽區第一時,校園裡都自發形成狂歡活動,席子、墊子、笤帚統拿來當火把點了。國家、民族的長期積弱,轉化成激情爆發出來。我和我年長的同學混在年輕學生人流中間,也感到了一股類似“五四”的熱力。
。。
吳福輝:融入我的大學(4)
王瑤先生的書齋妙語極多。某次,不知怎麼談起一個人與他母校的關聯,他放下他那有名的菸斗從容道來:如果畢業的學生名氣比學校大,學校就積累你的名氣成為名校;反過來,學校的名氣就輸送給你了(大意)。我不知道先生是否有意鼓勵我們做出大學問,也不知聽眾中其他同學作何感想。我當日就悟到:我將永遠浸透在母校的光芒和溫煦之中了。
寫於2007年11月12日京城小石居
吳福輝,1939年生,浙江鎮海人。1959年畢業於遼寧鞍山師範學校,1981年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著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等。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許秋漢:未名湖是個海洋Ⅲ(1)
未名湖是個海洋,
詩人都藏在水底。
靈魂們都是一條魚,
也會從水面躍起。
“老漢,你的歌被孔慶東用作部落格名了。”
雖然我每天一上班,就掛在msn上,卻很少有時間漫遊網上江湖。比起本世紀初就職於網路公司的日子,我現在就像是金盆洗手後的山賊(因為還評不上“大盜”的職稱)。每天往返於家和單位之間,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回北大了,這種狀態上的感覺有些類似。但每隔一些時日,總有些與北大相關的資訊傳來。這次,是同單位工作的師妹午飯時向我彙報,孔師兄的部落格與我的老歌的產生了新關聯。就這樣,北京大學就像一條藏在水下的魚,不時在我生活的池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