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在什麼場合穿什麼和服,也是一門學問。例如,一般深色系列的和服,是出席晚宴的時候穿的,而淺色有花紋的和服,是專門去神社用的和服,蝴蝶結的腰帶是年輕沒結婚的人打的,成熟的人的打法又不同。有很多日本少女只有兩三套和服,不過有超過10條以上的腰帶,因為可以有不同的配襯,給人以新鮮感。

腰帶也一點不便宜,要1000多元一條,做和服的量身和一般衣服的量身不同,普通量身是三圍和身高尺寸,而和服主要量臀圍和手臂的長度就可以了,因為和服長短可以調節。

另外,普通婦女的和服後領很高,把脖頸遮蓋得嚴嚴實實。而藝伎和服的脖領卻開得很大,並且有意向後傾斜,讓脖頸全部外露。據說,藝伎白色的脖頸是最性感、迷人的地方。

身著和服,長裙拖地,行走不便,所以行走時要用手提衣襟。因和服門襟是從左向右掩,門襟合在右側,一般日本女性都是右手提襟。但藝伎是左手提襟,這樣就把右側的門襟合縫拉到中間,蓋住了和服裡面中衣的門襟合縫,據說這是表示藝伎“賣藝不賣身”。

在穿著上藝伎和舞伎也不同。若是舞伎,需要表演舞蹈,則穿長裙和服,若不表演舞蹈,或者需要為客人端菜斟酒,長裙不便,則穿襟長到腳的和服。和服裡面的內衣式樣一如和服,也是斜襟長裙。舞伎穿紅色的內衣,紅色的衣領露在外面。藝伎則穿粉色的。通常年輕的舞伎穿得豔麗一些,而年長的藝伎則比較素雅。這麼從裡到外的一套和服,加上和服帶子,據說有20公斤重,穿著這麼重的衣服還要翩翩起舞,確非易事。

藝伎離不開和服,就像武士離不開日本刀一樣。什麼等級的藝伎,穿什麼等級的和服,逾矩越位幾乎不可能。因為有名的藝伎,大都配有藝伎館指定的穿衣人,而她的一套高階和服,動輒相當於一位警察或小店主一年的收入。一個身穿色彩鮮豔的和服的藝伎,就是一個高度抽象的符號系統,系統中的每一個元素,都詮釋著一件事情,那就是對異性的吸引。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服飾經歷了全盤西化的洗刷,藝伎卻恰好承擔了傳承日本傳統的重任。

木屐聲聲——藝伎穿木屐的習俗

藝伎平日穿著古典特點的傳統和服,蹁躚迷人,而厚達10公分的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2000多年前的彌生時代,農民為在水田插秧時雙腳不往下沉而製作了“田木屐”。較大的屐板上穿有繩帶,行走時用腳趾鉤住繩帶,這種“田木屐”被認為是後來的木屐的雛形。

後來的木屐不斷變化,並融合了各個民族文化的特點,自成一系。日本的木屐在歷史上大致有兩個源流。一是中國南部和東南亞譜系,其鞋基的前部安有繩帶(木屐帶)或小棒,穿時用腳的拇趾和食趾鉤住繩帶或小棒。這種鞋履適於高溫潮溼的氣候,而且穿脫方便。另一是中國北部和朝鮮半島譜系,這是將整個腳包裹住的鞋履類。

直到三四十年前為止,木屐還一直都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品,但是今天的日本,作為傳統文化的和服、浴衣都已成為稀奇之物,同樣,日本式的木屐也很難看到,而藝伎依然留存著的那個源自日本人傳統生活習慣的獨特鞋履。

藝伎穿木屐的傳統,不只是為了增加身體的高度,另外,木屐本身也帶給她們一份獨特的韻致。木屐的高度很高,藝伎穿上後,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步伐會變得非常小,而零星的碎步很大程度地增加了藝伎的優雅。

在一塵不染的茶屋,房間裡的木地板光亮可鑑。橘色的桃木裝飾,寬大整潔的料理臺,藝伎們穿著亮麗的和服穿梭來去,她們的木屐鞋敲擊地板的清脆的“嗒嗒”聲不絕於耳,那種亮麗的風景也令人非常讚賞。

食物的藝術——秀色可餐的藝伎飲食

正如上篇所說的那樣,藝伎為了保持面板的細嫩,非常注意飲食。

日本的飲食跟氣候有很大關係,四面環海、氣候溼潤,盛產大米、蔬菜和魚類。所以主食以大米為主,副食以魚和蔬菜為主。因為相對來說比較清淡,所以飲食方面無明顯區別,只要不影響面板和身材。

大米被做成各種各樣的米飯、盒飯、飯糰兒、壽司等等。除大米外還有糯米,用它製成精美玲瓏的日本式糕點和年糕。小麥粉製成的食物也不少,其中主要是麵包和麵條。

魚貝類、豆製品為副食。常吃的魚和其他海產有:沙丁魚、秋刀魚、金槍魚、紫菜、海帶、貝類等。魚貝類的烹調方法有烤、燉、蒸等多種。同大多數日本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