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我們越是害怕和憎惡現狀,就越有“動力”去推動變革。“情況必須要變得足夠糟糕,否則人們不會有任何根本的改變。”

上述這種認識會給人帶來誤解,使人認為根本性的變革必須在生存威脅下,才有可能發生。有的人把這種威脅稱做“火壇”(burning platform)。這種危機理論居然能廣為流傳。然而,這也是對問題的過度簡化,十分危險。在研習營和講演中,我常常會問一個問題:“在座的有多少人認為,組織和個人只有在危機產生的時候,才會進行根本性的改變?”每次總有75%~90%的人會舉手。接著,我會請大家假想他們已經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所有的渴望都得到了滿足,沒有任何工作上的問題,沒有任何私人的問題,也沒有職業上的、人際關係上的和社群層面的問題。然後我會問:“如果你過上了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的生活,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是變革—去創造一些新的東西。”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人性遠比我們通常認定的要複雜。我們既害怕變革,又尋求變革。或者,如一位經驗豐富的組織變革諮詢師所說:“人們從來不抗拒變化,他們抗拒的是被改變。”

把握創造性張力,還能夠使我們面對現實的整個立場發生根本性轉變。現實不再是我們的敵人,而成為我們的朋友。對現實的準確而深刻的理解,與清晰的願景同等重要。不幸的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習慣於帶著成見去看待現實,並把偏見強加於自己的現實觀。“我們學會了依靠觀念,而不是透過觀察,來理解現實,”弗裡茨寫道,“去假定現狀與我們觀念中預想的相似,比自己親眼觀察現狀要來得方便。”12“進行自我超越修煉,首先要做的是對自己的願景作出承諾,第二個關鍵就是對真相的承諾;這裡面不能有半點臆造。”

對產生創造性張力來說,這兩方面都同樣至關重要。或者如弗裡茨指出的,“真正有創造性的人深知,所有創造都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實現的。沒有約束條件就沒有創造。”

“結構性衝突”:你無能為力的力量

許多人,甚至是那些很成功的人,都有與自我超越修煉相悖的深層觀念,只是他們常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要理解我的意思,你不妨試一試下面的實驗。高聲說出下面這句話:“我能夠一點兒不差地根據我的願望創造我的生活,包括所有方面—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社群,以及更大的世界。”注意一下你心裡對這句斷言的反應,你大腦裡面的“小話筒”在說,“這是在跟誰開玩笑呢?”“我才不信呢。”“個人和工作方面,還沒問題—可‘社群’和‘更大的世界’,就是瞎扯。”“再說了,我為什麼要管‘更大的世界’呢?”以上這些反應,都是深層觀念的證據。

弗裡茨曾幫助數萬人開發創造能力。他的結論是,幾乎所有人都持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觀念,即認為我們是不能實現願望的”。這種觀念是從哪裡來的呢?弗裡茨認為,它是成長過程中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

孩童時期我們就學習什麼是我們的限制。正確地教給孩子們限制的存在,對他們的生存是必需的。但遺憾的是,這種學習常常被推而廣之地一般化了。不斷有人教導我們說,我們不能擁有某些東西,或不能做某些事,所以,我們可能乾脆假設我們就是缺乏實現願望的能力。13

第8章 自我超越(10)

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觀念,會限制我們創造真心盼望的東西的能力,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持有這兩種觀念之一。比較普遍的一種,是認為自己無能為力—即缺乏創造我們真心盼望的東西的能力。另一種觀念,說的是不配和不相稱,即我們不配擁有我們真心盼望的。弗裡茨斷言,他只遇到很少幾個似乎沒有這兩種深層觀念的人。這種斷定很難得到嚴格的證明,因為測量深層觀念是件很困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接受這種有用的假設,它還是能說明,阻礙我們實現真心願望的,乃是強大的系統影響力。

弗裡茨用了一個比喻,來形容相互矛盾的深層觀念如何在同一個系統裡,阻礙我們實現我們的目標。設想在你接近你的目標時,有一條橡皮帶,它象徵著創造性張力,拉著你接近你所期望的方向。然後,再設想有第二條橡皮帶,綁在無能為力和不配的觀念上。在第一條橡皮帶把你拉向你的目標時,第二條橡皮帶卻在把你拉回你不能(或不配)達到你的目標的深層觀念。這種拉向目標的張力,和拉回到我們深藏的觀念的張力之間,形成一個系統,弗裡茨把它叫做“結構性衝突”(structural con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