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的實力又提升了不少。也不知蔡安貞會否學曹操借北上攘夷之名拿河北的豪強開刀。
正當田豐暗自揣測蔡吉下一步的作為之時,一行人等在漳水河畔搭起涼棚歇了下來。經過先前一番巡視蔡吉對南皮的屯田情況大致有了一些感性認識,於是趁著小憩的當口蔡吉便又詢問起了她治下冀州四郡的情況。
"清河下轄七城。共123964戶,男女760418口;安平下轄十三城,共91440戶,男女65118口;河間下轄十一城,共93754戶,男女634421口;渤海下轄八城,共132389戶。男女1106500口。"向蔡吉稟報冀州四郡人口的是一個年約二十多歲,相貌俊秀的年輕人。此人姓高名納,字孝才,乃渤海本地人士,目前在太史慈帳下充任主簿一職。
高納的聲音清朗透亮,而他所念出的一連串數字對在場的眾人來說更是悅耳動聽。特別是當高納唸到渤海郡那一百多萬人口數目時,現任冀州別駕的劉義遜激動得連雙眼都泛起了亮光。須知哪怕是蔡吉經營多年的青州目前也才不過兩百多萬人口,此刻他們所處的渤海郡光是人口上就已抵得上半個青州。試問這又怎能不讓人為之動容。
相比像打了雞血似的劉義遜。蔡吉的反映則明顯冷靜了許多。渤海郡地處後世河北平原,一來沒怎麼鬧過黃巾,二來也不似司隸等地幾經諸侯混戰。哪怕是在討袁大戰期間,當地各城面對揮師北上的太史慈也幾乎是聞風而降。這種情況下能保留百萬人口也不足為奇。人口眾多既有優勢,也有問題。至少渤海郡可供屯田的無主之地就遠不及青州。
於是在高納彙報完畢後,蔡吉又跟著問道。"去年渤海賦稅為幾何?"
高納微微一愣,旋即躬身向蔡吉稟報道,"回齊侯,去年渤海賦稅為糧草三萬斛。"
以渤海這等人口大郡一年的租賦才糧草三萬斛實在是少得可憐。以至於劉義遜等人眼中的光芒都不由自主地黯淡了下來。不過高納這裡所報的稅賦並非渤海的全部稅賦,而是單指屯客向官府上繳的租賦。
目前蔡吉治下郡縣的賦稅分為兩種,一種是對編戶徵收的田稅和人頭稅。編戶,即編入戶籍的平民,包括自耕農、傭工、僱農等。出於休養生息,同時也為了拉攏民心,蔡吉免除了冀州四郡編戶三年內的賦稅,所以這部分稅收她目前還收不到。
另一種是對屯田的屯戶和軍戶徵收的租賦。由於屯田所需的土地、耕牛、農具皆由官府提供。所以官府與屯戶的關係相當於地主與佃農。租賦就是佃租。用官牛的屯戶與官府四六分賬,自備耕牛的與官府五五分賬。屯戶的租賦遠比編戶的三十稅一要繁重得多。因此租賦是蔡吉目前最為穩定的一項收入來源,同時也是曹操最為重視一項收入來源。只是渤海郡的屯田數量較少,才使得渤海的租賦略顯稀少。
眼見在場不少冀州官僚都陷入了尷尬之中,高納突然向蔡吉抱拳進言道,"齊侯免除冀州三年賦稅,令冀州百姓休養生息。如今齊侯北上攘夷在即,高氏身為渤海大族。願奉上糧草五萬斛,助王師討伐逆賊!"
蔡吉意味深長地看來高納一眼,但見其神色誠懇、態度謙卑,便微微一笑欣然頷首道。"孤在此替北征將士先行謝過高氏慷慨解囊。"
渤海高氏在漢末並不出名。高氏一門雖在順帝時出過太子太傅高褒,但目前牧守一方的也僅有齊國相高承而已。然而蔡吉卻知曉渤海高氏在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史書記載,渤海高氏發軔於東漢渤海郡,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稱。渤海高氏於東漢末形成後,至西晉漸趨興盛,並形成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等多個支系。待到南北朝時期,渤海高氏已成為山東(指太行山以東)門閥士族的代表,進入鼎盛階段,並先後控制北魏、東魏政治。
而將渤海高氏徹底推向權利頂峰的是高歡、高澄、高洋父子三人。高歡、高澄父子先是相繼任東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東魏軍政大權。並最終由高澄之弟高洋,以相國、齊王接受東魏孝靜帝的禪讓,成為北齊王朝的開國君主,即北齊顯祖文宣皇帝。不過北齊僅存在了二十八年便滅於北周之手。最後留給後人津津樂道的是北齊高氏的諸多淫亂典故,以及高歡那俊美得必須戴上面具才能上戰場的孫子——蘭陵王高長恭。
後世盛傳建立北齊的高氏素有淫亂、暴戾家族遺傳性格。此刻的高納舉止得體,態度恭敬,看著倒是同這個時代世家子弟沒啥差別。難道是後來和鮮卑人混血的緣故?撇開對北齊王朝的八卦。想到自己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