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公司發行167億股H股的時候,價格為1。6港元,而發行A股的時候則定價為4。22元,A股是H股的2。48倍,這種內外有別的做法引起股民很大的爭議。
在上市過程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海外戰略投資者都是以定向募集的方式進行的,除了香港的李嘉誠家族、美國股神巴菲特以及高盛投資之外,還有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巨頭,其中,埃克森美孚、殼牌以及英國石油公司集團一起成為中石化的戰略投資者。
三家購買中石化全球發售股票的一半,BP還以戰略伙伴身份斥資6。2億美元購買約35億股中石油股票,佔當時流通股的近兩成。據財經觀察家後來的計算,五年當中,中石化H股相當於為海外投資人創造了100億美元的財富。
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海外投資人成為分享中國改革成果的最大獲利者之一。
第九百四十二章 資本掠奪的前夜
在資本上形成血緣關係後。那些跨國石油公司相繼取得了進入中國成品油市場的資格。BP集團獲准分別與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廣東省和浙江省合資各建立500座加油站,埃克森美孚和殼牌獲准分別與中石化在廣東省和江蘇省各合資建500座加油站。此後,BP與中國石油簽訂了在福建設立800座合資加油站的協議,而中石化也與埃克森美孚簽訂了在福建設立600座加油站的協議。
正是經過這一系列十分強勢、有計劃而高效率的戰略調整,兩大國營石油公司渙然一新,日後隨著全球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揚,它們相繼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企業”。
發生在石化領域的這場令人炫目的大變局十分生動地體現了壟斷領域發生的兩個變革邏輯,第一個是“以國家的名義壟斷,以市場的身份盈利”,在資源性行業內形成國企之間的“內競爭格局”,民營資本被全部排斥在遊戲之外;第二個則是在壟斷前提下加快資本化運作以及與寡頭式跨國資本的結合。
這樣的“中國故事”不斷髮生在所有國有資本控制的壟斷行業,正所謂專制帶來效率,壟斷產生效益。
而範亨的想法顯然是和這個政策相左的,他希望兩大油企獲得新生,而不只是依靠終端市場的壟斷,披著一張高效率高效益的畫皮,繼續盤剝普通老百姓,透過加大社會承受能力來達到表面的經濟繁榮。
要改,就是要從實質上改,而不能將一種壟斷變成另一種壟斷,造成一種以犧牲老百姓的利益為代價的虛假繁榮。
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必然就要觸動很多人的利益,難度那是相當大。
最近一段兒時間裡,就在中國加入WTO的前後,預言中國的未來與走向成為全球經濟圈最熱門的話題。日本通產省在一份白皮書中首次提到,中國已成為世界的工廠,在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微波爐、摩托車等產品中,中國製造均已在世界市場份額中名列第一。
經濟學家們進而認為,中國公司將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一樣,開始征服全球的旅程。與此相關,**也悄然興起。
當然,跟上述觀點完全不同的聲音也出現了。
一些學者預測,隨著市場的日漸開放和跨國資本的蜂擁而來,早已搖搖欲墜的國有經濟體制將不堪一擊,那些老邁和缺乏活力的國有企業將很快被逐出市場,這將影響中國經濟的宏觀穩定和持續發展。
一個美國華裔律師還出版了《中國即將崩潰》一書,聲稱中國經濟繁榮是虛假的,在加入WTO後的強勁衝擊下,中國的現行政治和經濟制度最多隻能堅持五年。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則預言,中國加入WTO的前五年將會出現四千萬人失業,嚴重的就業壓力將遲早把這個國家壓垮。
與此近似的論點還認為,中國以高投入、低產出為特徵的經濟增長模式和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基礎上的發展模式,正在步入死衚衕,中國保持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長將難以為繼。
當然了,範無病自己很清楚,若干年後的事實將證明,上述的所有預言都沒有自我實現,中國的經濟和企業的成長。仍在按自己的邏輯曲折前行,而與那些過於樂觀或悲觀的猜想無關。
事實上,自一九九一年費正清去世之後,西方主流世界再沒有出現第二個客觀而清醒地瞭解中國的觀察家。英國《金融時報》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中國經濟活力的一個標誌是,幾乎每隔幾年,中外經濟學家們就不得不換一套思路,採用新的語言或概念,來描述分析中國新的經濟現象。中國經濟的命運,正是在這些框架與概念的轉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