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絕對國防圈”的崩潰
1943年9月,義大利的投降,歐洲戰局的驟變,太平洋戰場盟軍攻勢作戰的加強,中國戰區敵後戰場中國軍民區域性反攻的展開,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的戰略方針,考慮建立所謂“絕對國防圈”,企圖藉以挽回敗局。
9月25日,日軍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就“世界形勢”、“戰略方策”和“對外方策”三項內容進行討論,並分別作出決定,最後形成《今後應當採取的戰爭指導大綱》於9月30日提交御前會議審議透過。《指導大綱》確定,以“急速增強決戰力量”、“謀求對蘇關係好轉”和“確立國內決戰態勢,加強大東亞團結”為今後的戰略方針,同時決定建立所謂“絕對國防圈”,把日本在太平洋、印度洋方面的侵略防線後撤至“包括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內南洋(中、西部)群島及西部新幾內亞、巽他群島、緬甸的這一圈子”'[日]外務省編:《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書(1840~1945)》下卷,原書房,1984年版,《文書》第588~589頁。',縮小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確保要區”的範圍,企圖爭取時間,逐步充實空軍力量,與美、英決一死戰。這是日本政府面對戰爭形勢的重大轉折,試圖排除對德國的依賴心理,以獨自力量對付美、英反攻勢力而制定的國策。
為了貫徹《指導大綱》,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以確保“絕對國防圈”內悔、空、陸運輸的安全,阻止美、英軍隊對日本本土及“絕對國防圈”內重要資源地域和政治、產業等致命的中樞部位的襲擊,遏制並擊破美、英軍隊的大反攻。緊急措施包括:徵用與補充陸、海軍所需船隻共28,5萬噸;重新制訂以航空軍事力量為中心的增產計劃,規定1944年內必須完成500萬噸普通鋼材、100萬噸特殊鋼材和21萬噸鋁的生產任務;斷然實行增強軍事力量所必需的一切非常辦法;連續下令從中國戰場和日本國內向“絕對國防圈”的前衛線派遣陸軍兵力共5個師。
然而,日本政府採取這一戰略決策也是無濟無事。原因是:自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1942年8月)以來,日本損失的戰鬥力相當嚴重,與盟軍空軍兵力對比十分懸殊,己無法抗衡;所謂“絕對國防圈”的前衛線,西從新幾內亞東部的馬丹地區,往東經丹皮爾海峽、臘包爾,連結布幹威爾島一線、已受到盟軍挑戰,芬什哈芬很快被盟軍佔領,布幹威爾島也已孤立化,陷於臘包爾和新幾內亞的日軍30萬人無法撤退,等於“死棋”;日本國內生產力陷於癱瘓狀態,以生產飛機為中心的增產計劃根本無法落實;太平洋中部地區的前衛線馬紹爾、吉爾伯特群島也受到美軍的威脅,被緊急派往前衛線的陸軍部隊,在幾乎是到達的同時,還來不及修築工事,就遭到美軍的攻擊,已處於捱打的被動困境。
1943年11月20日,美軍在中部太平洋發起攻勢作戰,首先攻取吉爾伯特群島中的馬金和塔拉瓦兩島、建立了空軍基地。爾後,於1944年1月進攻馬紹爾群島,島上日本海軍航空隊約200架飛機在未能實行任何反擊以前就被全殲。2月初,美軍兩個師佔領凱塞林島,並以此島與阿德米雷耳提群島為基地,用B—24型轟炸機對加羅林群島的日軍中部太平洋戰略要點特魯克島進行猛烈空襲,兩天之內,炸沉日本戰艦9艘、運輸艦隻等34艘,炸燬飛機270架,炸死炸傷日軍1700餘人。'[日]賜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原書房,1975年版,第519頁。'
2月10日,日軍聯合艦隊司令部被迫從特魯克島遷到加羅林群島西部的帛琉群島。4月初,美軍第58快速航空母艦突擊隊向加羅林群島西部的日軍守備部隊發起進攻,爾後,於6月中旬又猛烈襲擊馬里亞納群島南部的日軍守備部隊,並相繼攻佔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
至此,日軍在內南洋地區的防禦體系被開啟了一個大缺口,日本本土也徹底暴露在盟軍的直接打擊範圍。在緬甸方面,中國駐印軍在美軍一部的配合下,由印度向緬北日軍發起反攻,於8月初攻克緬北重鎮密支那。日本的“絕對國防圈”從東西兩個方面都已崩潰了。
第六編 走向勝利(1943。7~1945。9)
第三十二章 日本法西斯內外交困
第三節 危機四伏的日本國內形勢
一、戰時經濟體制的崩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的經濟已完全走向戰時體制化。但是,時間僅隔兩年,戰時經濟體制就崩潰了。
(一)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