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部分

租減息促使各抗日根據地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把廣大農民群眾發動與組織起來,使上層人士和開明士紳增強了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信心,從政治上、經濟上鞏固和加強了根據地的建設,這對於敵後抗日根據地戰勝敵人的軍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全面進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大生產運動

加強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長期獨立堅持敵後抗戰的重要一環。沒有根據地的經濟建設,要支援抗日戰爭和鞏固抗日政權,都是不可能的。

1941年前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對敵鬥爭越來越尖銳,形勢越來越嚴重,日軍在軍事上反覆“掃蕩”並實行“三光”政策大肆燒殺搶掠,以毀滅抗日根據地的生存條件。在1940年8月的報復“掃蕩”中,僅晉中6縣就被殺1600餘人,燒了房子3萬餘間,平定、昔陽、壽陽3縣,沒有一個村莊不遭日軍燒殺。有200多戶的壽陽輔增村,經燒殺之後,全村不見人影,荒草沒人,原來的800多村民僅剩下64人。

1940年冬日軍“掃蕩”太嶽區,僅沁縣一縣人民被殺者即達5000人,佔全縣總人口1/16,房屋被毀14萬間,牲口被搶走7000頭。1941年上半年,晉東南榆社、遼縣、黎城、武鄉、昔陽、涉縣等8個縣,被日軍殺害3142人,燒燬糧食11萬餘石,毀農具3700餘件(5個縣的數字),搶走牲畜1300餘頭。除軍事進攻外,日軍出於持久圍困的目的,實行堡壘政策,到處築路、修建據點,使各抗日根據地處於被包圍、分割的境地。以致抗日根據地面積大為縮小,工農業生產也遭到極大摧殘。敵後抗日根據地面臨著空前嚴重的經濟困難。

針對嚴峻的形勢,中共中央再次強調必須走生產自救的道路。1940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寫的黨內指示中指出:“認真地精細地而不是粗枝大葉地去組織各根據地上的經濟,達到自給自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