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離開流水線,這條流水線每月可生產200架飛機。
過去的幾年裡,這個故事或類似的故事不下千次地被報道,甚至在向戰時生產轉換中處於領導地位的企業中的人們也認為這是客觀的描述,然而這只是對事實的拙劣描述。故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千真萬確,但卻遺漏了所有重要的事實。拆除舊機器、建立新廠房,甚至設計新機器,與問題的本質和人類組織的實際成就相比,或多或少都是次要的。首先是設計——不是機器的設計而是作為同樣的且可互換的部件的集合的飛機的設計。然後分析每一個部件,將其視為大規模生產的問題,作為能夠由非熟練或半熟練工人快速準確操作的一系列要素和基本操作。接著,即是將各個部件的生產集合到組合成品的工廠的任務——包括三個截然不同組織問題的任務:一是將人們組織起來,為共同的目標而工作;二是技術流程的組織;三是物流的組織。最後是訓練成千上萬的新工人和成百上千的新管理者的任務,他們很多人此前從未見過飛機的內部構造。我們戰時生產的每一成就都基於這四個重要要素:將最終產品設計成可互換的部件的組合,將每個部件的生產設計為一系列簡單的、可重複操作的過程,設計將人們勞動、機器和原材料組合為一體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