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作分析的主要內容
(1)勝任某項工作的員工所應具備的條件、資格;
(2)每一項工作的執行細節和要求。
2、工作分析的作用
(1)確定選人用人的標準;
(2)制定有效的人事預測方案和人事計劃;
(3)設計積極的人員培訓和開發方案;
(4)提供考評、升職和作業的標準;
(5)提高工作和生產效率;
(6)建立合理的工作定額和薪酬制度;
(7)改善工作設計和環境;
(8)加強職業諮詢和職業指導。
【工作分析程式】
工作分析的程式一般為:
1、準備階段
(1)建立工作分析小組。小組應由具有分析專長並對組織內各項工作有明確概念的人員組成,賦予他們進行分析活動的許可權;
(2)明確工作分析的總目標、總任務。根據總目標、總任務,對企業現狀進行初步瞭解,掌握各種資料和資料;
(3)明確工作分析的目的。有了明確的目的,才能正確確定分析的範圍、物件和內容,規定分析的方式、方法,並弄清應當收集什麼資料,到哪兒去收集,用什麼方法去收集;
(4)明確分析物件。為保證分析結果的正確性,應該選擇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工作;
(5)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為了搞好工作分析,還應做好員工的心理準備工作,建立起友好的合作關係;
2、計劃階段
(1)選擇資訊來源。資訊來源的選擇應注意,不同的資訊提供者提供的資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工作分析人員應站在公正的角度聽取不同的資訊,不要事先存有偏見;使用各種職業資訊檔案時,要結合實際,不可照搬照抄;
(2)選擇收集資訊的方法和系統。資訊收集的方法和分析資訊適用的系統由工作分析人員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靈活運用;
3、分析階段
(1)工作名稱。該名稱必須明確,使人看到工作名稱,就可以大致瞭解工作內容。如果該工作已完成了工作評價,在工資上已有固定的等級,則名稱上可加上等級;
(2)僱用員工數量。同一職位上的員工數量和性別,應予以記錄。如僱用員工數量經常變動,其變動範圍應予以說明,若所僱員工是輪班使用,或分於兩個以上工作單位,也應分別說明,由此可瞭解工作的負荷量及人力配置情況;
(3)工作單位。工作單位是顯示工作所在的單位及其上下左右的關係,也就是說明工作的組織位置;
(4)職責。對原材料和產品的職責、對機械裝置的職責、對工作程式的職責、對其他員工的工作職責、對其他員工合作的職責、對其他員工安全的職責;
(5)工作知識。為圓滿完成某項工作應具備的實際知識應包括任用後為執行其工作任務所需獲得的知識,以及任用前已具備的知識;
(6)智力要求。在工作過程中,所需運用的智力,包括判斷力、決策力、警覺力、反應力、適應力等;
(7)熟練及精確度。該因素適用於需用手工操作的工作,雖然熟練程度不能用“量”來衡量,但熟練與精確度關係密切,在很多情況下,工作的精確度可用允許的誤差加以說明;
(8)機械裝置工具。在從事工作時,所需使用的各種機械、裝置、工具等,其名稱、效能、用途,均應記錄;
(9)經驗。工作是否需要經驗,如有需要則以何種經驗為主,其程度如何;
(10)教育與訓練。包括內部訓練、職業訓練、技術訓練、一般教育;
(11)身體要求。有些工作必須站立、彎腰、半蹲、跪下、旋轉等消耗體力的要求,應加以記錄並作具體說明;
(12)工作環境。包括室內、室外、溼度、寬窄、溫度、震動、油漬、噪聲、光度、灰塵、突變等,各有關專案都需要做具體的說明;
(13)與其他工作的關係。表明該工作與企業中其他工作的關係,由此可表示工作升遷及調職的關係;
(14)工作時間與輪班。該項工作的時間、工作的天數、輪班次數、長度都是僱用時的重要資訊,均應予以說明;
(15)工作人員特性。執行工作的主要能力,包括手、指、腿、臂的力量及靈巧程度、感覺辨別能力、記憶、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