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咱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禹門古渡。橋頭有塊石碑,一會兒大家可以去觀察觀察。以這座橋中線為界,這邊屬晉州河津,那邊屬關中韓城。現在請同學們往兩端看,提問,橋為什麼建在這兒?”
馬上有學生回答:“因為這個位置最窄。”
又有人補充:“因為兩邊的山差不多高。”
方思慎點頭:“沒錯。兩岸峭壁夾峙,形如門闕,這就是龍門峽,傳說中鯉魚躍過去能夠變成龍的地方。《太史公自序》裡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既然叫做‘門’,自然兩邊都是,那麼太史公究竟生在龍門的哪一邊呢?這就是為什麼,兩千年來,河津與韓城爭奪太史公故里名號,一直爭不明白的原因。”
“啊!”學生們望著一水相隔又被鋼橋連線的兩岸峭壁,恍然大悟。
方思慎舉起手裡的地圖:“太史公自己說生長在‘河山之陽’,毫無疑問,‘河’指的是黃河,‘山’指的就是龍門山。根據‘山南水北謂之陽’的慣例,河津位於黃河北側,因此有人認為他應當是河津人。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黃河在這裡只有極短一段為東西走向,整體卻是南北走向,古代地名也有‘山東水西謂之陽’的習慣,所以認定黃河西面的韓城才是太史公的故鄉。”
學生們的興趣都被吊了起來,紛紛拿著地圖對照實際地形仔細察看。
“所以,”方老師大聲宣佈,“咱們這次採風的任務,就是找出太史公真正的故鄉是哪裡!”
第〇一三章
第二天上午,出發前往文化館。三個西裝革履的男人站在大門口,車才停穩,便迎了上來。看見胡以心,領頭那個趕緊過來握手:“哎呀,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從中央來的老師和同學們哪!”
師生們雖然吃驚,好歹也見過大場面,見招拆招,互相致意。
胡以心介紹方思慎:“這是我們隨行指導專家,京師大學國學院的方博士。”
那三人開始把方思慎當作了學生,見沒穿校服,以為是學校的實習生。大驚之下,連忙過來握手:“啊呀,方博士!幸會幸會!真是年輕有為,年輕有為啊!哈哈……”
方思慎很不習慣這種做派,擠出一點微笑,握個手,退到旁邊。
互相介紹過,原來這三位一早便在門口恭候,一位館長,一位副館長,拿鑰匙的是主任兼研究員。
進得文化館大門,一路經過老年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棋牌室、音樂室、閱覽室……終於來到藏書室。兩位館長要忙工作,留下姓馬的主任作陪。
“昨天聽說你們要來,特地找了幾個工人收拾衛生,好迎接貴客呀!”馬主任開啟門,室內空蕩蕩的,中間一張乒乓球檯當桌子,邊上碼著十幾張塑膠方凳,靠牆有一排大書櫃。
“這些是《河津縣誌》,這邊是共和以來編寫出版的《河津黨史》、《河津革命志士大全》、《河津新崛起》系列,我們文化館的同志為這些著作付出了很大心血啊……”
“對不起,馬主任,我們主要想看看有關太史公的資料。”方思慎看他以為是跟領導彙報工作,有搞錯方向的危險,出聲打斷。
“啊,不愧是專家,果然有學問!就是河津本地,如今還有幾個知道太史公是我們家鄉的驕傲!真是給祖宗丟臉吶……”
畢竟是研究員,知道得比一般人多,方思慎道:“馬主任,若是您有空,還請多多指導。”
“不敢不敢。”
胡以心道:“您才是知情懂行的專家,我們這次寒假文化採風,是以探訪太史公故里為主題,還請您不吝賜教才是。”轉身招呼學生:“同學們,大家有什麼問題,儘管提出來,請馬老師為我們解答。”
馬主任眯起小眼連連點頭:“好的好的。”
四個男生把十幾本磚頭厚的縣誌搬出來,在乒乓球檯上鋪開。洪鑫垚一次就捧出六本,女生們圍在他身邊讚歎。有幾個學生原本定的小組專題就是“太史公籍貫考”,這會兒拿出預先準備的索引和目錄,有模有樣地翻閱查詢起來。
馬主任嘆道:“看這些孩子,多麼有出息!他們就是咱們國家的希望啊!”
方思慎幫著學生翻看縣誌,問:“馬主任,您這兒有沒有能夠影印的地方?”新版縣誌並非古籍,拿去影印也沒關係。
“這……館長辦公室有一臺,我去問問。”
“不用了,馬老師。”洪鑫垚把手機掏出來,“我這個可以拍照,書上的字也能拍得很清楚,拍下來回去列印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