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發展之外,從人口移動的角度看,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中期美國快速的都市化與兩大因素有關:移民以及黑人遷徙。愛爾蘭的土豆饑荒以及俄國大規模的排猶活動導致大批愛爾蘭人與猶太人移民美國。他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都不同於早期的新教徒移民。很少人現在還記得,當時“天主教徒”是個罵人的字眼。華裔、日裔等亞洲移民也開始到來。他們都主要聚居在大城市中。像紐約、舊金山、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既是人口密集的地區,也是豐富多彩的多元社會。

南方的黑人也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大批遷徙到北方。那些年裡面,棉花象鼻蟲突然成災,破壞了大量棉田,導致許多黑人棉農斷了生計,只好遷移到北方的大城市中尋找工作。到一次大戰後,已經有大約有四十五萬的黑人從南部農村遷移到了北部的大城市。向底特律、匹茨堡、芝加哥、紐約、費城這些大城市的市區裡面,開始出現了一片片的黑人居住區。

這些移民和黑人後來都成為民主黨的忠實選民。

在移民和黑人大批到來以前,富人都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商業區、富人區、中產階級與窮人區之間相距並不太遠,人們之間也不可能對彼此的存在視而不見。這是汽車時代出現之前的情況。移民和黑人的大批到來,以及私人汽車的出現,推動了城市中的富裕人口開始向郊區遷移。而隨著富裕人口遷移到郊區,那裡便開始成為人們嚮往的居住地。三、四十年代開始,上層中產階級也開始遷移出城。城市中富裕人家的大房子開始被房東們隔作一個個小的單元出租,同時還蓋了大批房租低廉的簡易房屋。就這樣,市中心日益淪為貧民的居住區,也日漸成為雞鳴狗盜之地。隨著犯罪率的上升,房地產價格也就下跌。這就開始了美國城市那令人心酸的衰落。

大規模的郊區化是二次大戰之後開始的。隨著大批覆員軍人結婚,一名叫做萊維特的房地產商發展出了一種被稱作“萊維特鎮”的郊區居住區。萊維特最先在紐約市的郊區長島買了一千五百英畝的土地,用工廠造好的預製件蓋起了一大批便宜的獨棟房子,主要是賣給新婚夫婦。萊維特鎮開始普及全國,美國的郊區化加速進行。以夫妻子女和獨棟房子為象徵的核心郊區家庭已經成為美國生活方式的象徵。

1953至1960年的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推動郊區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56年透過的《聯邦資助高速公路法案》。這個法案撥款兩百五十億美元去建設州際高速公路。這個計劃執行了四十年,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完成。同時,地方政府也大量撥款去興修當地的公路系統。另外,政府也採取了聯邦房貸保險、房貸利率補貼、稅收優惠等等各種制度,吸引人口從城市轉移到郊區。

中產階級離開城市的結果,是城市進一步淪為高犯罪率的貧民區。與此同時美國人也越來越依賴汽車,消耗越來越多的能源。同時,美國人也越來越孤獨。一家一戶關起門來自己過,與鄰居之間的來往很少。在這些沒有多少社群生活的郊區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們精神上的交流往往需要依賴教堂。郊區也讓信仰、種族、民族、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相近的人們搬到了同一個社群,減少了各個社會群體之間相互瞭解的機會。

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美國有大約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郊區。

郊區化對美國政治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在世界上其它國家裡,工業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通常伴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和世俗化。但是在美國情況卻比較特殊。美國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卻有著發達國家裡面最保守的人民。百分之九十的美國人宣稱篤信宗教,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宗教可以解決一切。不相信進化論的人佔了一半,百分之六十的人認為《聖經》逐字逐句都是真理。總之,郊區社會通常都是比較保守的。

郊區化與共和黨勢力的上升有著直接的關係。有學者統計發現,郊區居民的比例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民主黨的得票率就下降大約百分之零點一。更加精確地說,就是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郊區的選區里民主黨的得票率就要比在城市選區裡少幾乎百分之十。像明尼蘇達、威斯康星這些原來是民主黨的州,因為近年來的郊區化,都正在向共和黨轉變。

對於總統選舉來說,這種郊區化的狀況給候選人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1948年杜魯門總統競選的時候,曾經坐著火車一站一站地跑遍了全國。每到一處地方,當地的人群就會湧到火車站來一睹總統風采,再聆聽總統的講話。那種競選方式在今天已經不可能了。今天無論是市區還是郊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