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部隊在山裡打轉的烏蘭泰,聽說太平軍已攻佔永安,便從花祿山出發,行軍三百里。部隊舍馬徒步,軍士都很疲憊。來到佛子村,部隊休整,烏蘭泰留下江忠源的楚軍防守。
部隊剛剛紮營,就遭到兩千名太平軍的襲擊,江忠源指揮楚軍奮力作戰,斬殺八百人,將太平軍擊退。
楚軍顯示了不凡的戰鬥力,而江忠源又以嚴厲的約束,顯示了楚軍的軍紀。他的族弟江忠信,從小調皮搗蛋,此時只有十六歲,跟隨江忠源來到廣西。有一次,江忠信觸犯了軍令,江忠源要將他斬首,眾人苦苦求情,江忠源才饒他不死。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851年,咸豐元年(9)
10月,賽尚阿率部轉移到陽朔駐紮。鮑起豹取代餘萬清出任湖南提督,帶兵屯駐湖南南部邊界的江華。
11月,烏蘭泰的部隊在莫村打敗太平軍,迫使太平軍全部向永安收縮。
12月初,賽尚阿指揮清軍合圍永安。烏蘭泰和向榮率部分別駐紮在城南和城北。
8
江忠源已經表現出他在軍事上的潛質,但在廣西的戰場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員,還不懂得尊重帶兵的書生。
賽尚阿統帥著幾萬清兵,將太平軍主力困在一地,將永安州城圍成鐵桶一般。
永安是一座小城,卻修得非常堅固。太平軍的首領,多數是廣東潮州和嘉應一帶的會黨老將,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素習械鬥,擅長防守村鎮,部隊軍紀森嚴,比其他起義部隊更為頑強勇悍。
清軍包圍永安時,金田的起義軍全部聚在城內,人數不到一萬,清軍人數是他們的幾倍。如果清軍採用鎖圍戰法,挖掘深溝,修築高壘,將太平軍困在城內,他們無糧可食,無兵來援,是無法支撐下去的。
但是,清軍裡面盡是庸才。一位謀士,自命頗通兵法,向主帥向榮提議:“圍城之法,最好只圍三面,給敵人留一條退路,以免對手狗急跳牆,背水一戰。我軍應該網開一面,待賊寇從城內撤退時,我軍以追為剿,在運動中將其殲滅。”
四川宿將向榮看過一些古代的兵書,自以為懂得兵法。他在河南、新疆和湖南三省有過鎮壓武裝造反者的經驗,決定採納這個提議。
江忠源聽說向榮竟然聽信了蹩腳謀士的餿主意,急得頓足。他認為,永安城四面有山,形勢險要,城內的軍隊要突圍而出,很難衝破大自然的屏障。太平軍集於一城,能打仗的不足一萬人,而清軍則數倍於敵,可用鎖圍之法,在四面挖掘深溝,修築高壘,使太平軍糧盡援絕而敗。
烏蘭泰非常敬重江忠源這個幕僚,但他本人與向榮不和,不願進言。江忠源寫信給向榮,對他曉之以理,語氣非常恭敬,指望能夠調和烏蘭泰與向榮的關係,但沒有奏效。
他又代替烏蘭泰寫信給向榮,請求向榮合圍,聚殲太平軍。
江忠源指出,圍師缺隅是一種沒有自信的兵力部署。實施包圍的軍隊,沒有把握全殲敵軍,或者無法迫使被包圍的敵軍投降,為了避免己方出現不必要的傷亡,才會採用這種部署。現在綠營的兵力是太平軍的三倍,周邊增援部隊正在途中,這時不將太平軍圍殲,更待何時?留一個缺口讓他們遁入深山,怎能將他們消滅?
江忠源的這番真知灼見,向榮根本聽不進去,仍然我行我素。兩種意見彙集到賽尚阿那裡,欽差大臣偏袒老將向榮,清軍執行了圍師缺隅的方案。江忠源只好徒自嘆息。他知道,清軍如此部署兵力,結果一定是縱虎歸山,後患無窮。
txt小說上傳分享
1852年(咸豐二年)(1)
9
春節那一天,烏蘭泰率領所部,從南路攻擊永安太平軍的幾座壁壘以後,前去參見欽差大臣賽尚阿。剛進營帳,看到向榮在座。烏蘭泰與向榮關係本來就很僵,發現向榮與賽欽差並坐,而讓他自己坐在一旁,便非常生氣。回到自己營中,對江忠源說:“我要上奏朝廷,參劾向提督誤事。”
江忠源連忙給烏蘭泰講了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力勸他與向榮和衷共濟。
不久,江忠源患了病,回湖南的老家休養。他沒有把那五百名楚軍帶回去,留下他們繼續在廣西效力。
江忠源此去,只是一個短暫的停頓。江忠源這個新寧人樂於助人和敢於任事的秉性決定了,一旦他看到戰況吃緊時,他還會回到廣西的戰場上來。
賽尚阿與向榮堅持的圍師缺隅,為永安的太平軍放開了一條生路。1852年4月5日,被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