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強能算得上是“粗茶淡飯”,與家裡的優裕生活相比較,小巴頓簡直就是從天堂掉進了地獄。

由於條件確實艱苦,小巴頓對這所寄宿學校就更不適應了,每逢星期一早晨要送他去上學的時候,他就大哭大鬧,不願意去上學,希望父親能給他重新換一所學校。折騰了幾個星期之後,小巴頓瘦了很多。心疼他的母親和姑姑也對他父親的做法很不理解。但是,巴頓的父親仍然堅定自己的想法,始終認為磨難和鍛鍊對巴頓這樣從小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來說不是壞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營養劑”。

巴頓長大成人以後回憶起這段寄宿學校的生活來,還不無感慨地說:“這樣的生活使我學會了忍耐和自我鍛鍊,培養了我堅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這為他日後事業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此,巴頓成名之後也十分感謝父親當年給自己吃的這些苦頭,讓他最終得到了苦盡甘來的碩果。可以想像,一點苦頭都不吃、一點委屈都不能受的話,怎能承擔起科學研究的重任?又怎能耐得住科學研究的辛苦和寂寞呢?正是因為巴頓從小就得到了鍛鍊,才沒有因為其獨子的身份沉於溺愛而成為毫無作為的紈絝子弟。

歷史上,大凡有所成就者,無不與足夠的訓練有關: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衝著母親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芽”“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