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已經學會了。

還有在語言準備方面,土豆、胡蘿蔔之類已透過配對練習完畢。

首先把買來的蔬菜分門別類放進各個小籃子裡(這是分類的學習),然後逐個洗好。徹之酷愛玩水,正好發揮特長,開啟水龍頭,嘩啦嘩啦地洗起來。

傍晚,和兒子們一起做咖哩飯的晚餐。迄今為止,徹之已經幫忙(幫倒忙?)一起做過煎餅、大阪燒、炒麵、油炸春捲等等,咖哩飯倒還是頭一回。

徹之洗好土豆之後,我削好皮交還給他,讓他切成塊,大小隨意。結果果斷隨意,大的很大,小的很小,並且厚薄不上。

接下來切胡蘿蔔。我先把胡蘿蔔切成粗約一公分的長塊條,然後切下一小段作為參照樣品,告訴他按這個寬度來切吧,最後在長塊條上切好印子來標明要切的位置。鋪墊工作做好之後,他就能切得得心應手,順利地切完,還哼起“一根胡蘿蔔像1”的兒歌。

徹之幫我切了五個土豆、一根胡蘿蔔。切洋蔥有點難度就算了,所以我自己切了。剩下的工作就大致讓徹之做——把切好的菜投入鍋中,加水,放入月桂樹葉等香料及湯料,攪拌,等等。

單說“要花一個小時左右才煮好哦”,他未必明白時間概念,於是畫好指標指向六點的時鐘指給他看:要花一小時左右,時針指到6才行,讓他耐心等待(即使當時不明白含義,為了有朝一日能夠理解,平時也要儘量用直觀的方法出示給他看,同時用語言講給他聽)。

其間給他看看菜餚的圖片,讀讀兒童畫刊,開啟錄音機,唱唱兒歌。徹之坐不住 ,不時湊到鍋前,時而吹一下煤氣灶的火,時而掀開鍋蓋瞧一眼,時而用勺子攪拌幾下,忙得不亦樂乎。

可以放進咖哩原汁了,我剛下指示,他馬上高興地把汁水倒進鍋中,又急不可耐地捧碗過來,連呼“咖哩,咖哩”。儘管發音還不標準,但畢竟是向人表達要快點吃咖哩的自我意志的語言,值得我開心!

我先讓徹之嚐嚐味道,接著再煮,煮透了就正式揭鍋。

徹之胃口大開,連吃三碗。雖然土豆、胡蘿蔔大小沒切好,但味道絕對一流!

*學校午餐的風波

四歲伊始,我就讓徹之使用菜刀,小菜刀剛好合乎他手的大小。考慮到他將來要自立,只要其本人有興趣,還是讓他一開始就用真刀較好。當然有危險,要十分注意安全。

因為三歲那年參加過地域訓練會的剪紙手工課,剪刀運用非常熟練,所以我知道他用小菜刀應該問題不大。在手工課上,用剪刀把摺疊幾層的紙隨意剪幾下,再鋪展開來,立刻出來各種花樣。徹之興致勃勃地剪好後,有的用膠水貼起來作為圖畫,有的直接作為剪紙畫。他甚至會在寫好數字或字母之後,用鋒利的尖頭剪刀剜出其形狀來。看著他剪得非常熟練,咔嚓咔嚓幾下就完成了,不禁佩服:他真是個手巧的孩子。並且,多做些手工精細活有助於他腦神經的發育,因此在他想要使用菜刀的時候(四歲),我毫不猶豫就讓他試試。

徹之討厭吃保育園的土豆燉肉,卻喜歡吃家裡一起做的咖哩飯,我想教他:這兩種飯菜中用到的土豆其實是同一樣東西。

參照保育園的選單,在家裡也一起做些有土豆的菜,他到吃得津津有味;在保育園裡,我請老師通融一下讓徹之進園裡的廚房參觀做菜的實際場面,讓他確認:用的是同樣的土豆。園裡的廚房做咖哩飯的時候,徹之也興奮地考察一番,品嚐了一下味道。這樣,他逐漸適應了保育園裡的午餐。

在保育園裡大家都挺配合徹之,不強迫他吃東西,即使不吃也不責備他,耐心地等待他肯接受配餐口味的一天。一年過後,徹之逐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起來。①【①譯者注:只有因勢利導才能使他脫下心靈的盔甲,消除抗拒感。古人云:欲擒之必先與之。要先適應他,再改變他。】

進入小學,從五月份開始學校配餐②。【②譯者注:日本新學年從四月開始。】剛開始儘管吃得慢吞吞,但飯還是全部吃完的,自從我從陪讀變成單接送後,他開始不想吃學校的配餐。

當老師把學校午餐當成教育的一個環節、開始配餐指導的時候,徹之就完全抗拒吃飯了。據說輕輕拍他的臉頰催他的話,勉強吃幾口,但隨後又吐出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一學年的最後階段。

在自己家裡、朋友家裡、福岡老家這些比較熟悉親近的地方,他什麼都吃,但在餐廳、旅途的賓館這些生疏的地方,他就拒絕進食。哪怕自己家裡做好帶來的便當,在遠足的地方也一口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