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2部分

八為異域朝天隊。穿錦襖,系銀束帶,戴夷冠——波斯胡帽,也就是現代的無沿氈帽。他們敲敲打打,表演著西域打擊樂。

一為兒童解紅隊,著紫緋繡襦,系銀帶。戴花砌鳳冠。綬帶。解紅是紅色彩帶,解紅隊也就是揮舞綵綢。邊走邊舞的隊伍。

一為射鵰回鶻隊,著盤鶻錦襦,系銀,射鵰盤(盛箭囊)。這隊全副武裝,展現男子威武氣。

兩百多名兒童,紅紫銀綠,色彩斑斕,綿襖寬衫,著裝多樣,戴玉冠,裹幞頭,舞劍器,執錦杖,捧寶盤,挎雕箭,扮外夷來朝,裝異域獻寶,亦莊亦諧,亦歌亦舞。那種熱鬧壯觀的場面,無不會使人陶然而醉,樂不能禁。

這是什麼?現代叫做“花車巡遊”,據說是民國以後傳入中國的洋玩意……嗯,現在,趙興在宋代觀看中國人地花車巡遊——是的,是宋代!是中國!他心裡不住琢磨:這花車巡遊,焉知不是宋代傳遍世界的?怎麼到最後,它成了徹底的洋玩意?鬱悶!

宋代城市慣興以兒童來祝福、來祈禱、來歡樂地風尚,尤其重大的社會活動,都要讓兒童來參加以烘托氣氛。像熙寧年間東京久旱不雨,皇帝就下令東京的兒童著青衣,圍繞著各坊巷貯滿水、插柳、浮蜥蜴的大甕,呼喊著:“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降雨滂沱,放汝歸去!”

這種慶祝方式,宋代稱之為“小兒隊舞”。

有了兒童起舞寄託吉祥,驅災降福,即使是久旱不雨,人們也會將此當成賞心樂事。因為在享樂主義盛行的北宋,人們不太在於具體內容,“但貴其麗之容,是取悅於眾目”。而皇帝生日動用“小兒隊舞”表演,也是為了使“賞心樂事”的氛圍更濃……現代人看不到這場景,但可以從宋代地《百子嬉春圖》來感受這場景的迷醉。

“小兒隊舞”組成的花車巡遊持續了一整天,巡遊隊伍走遍了杭州城地大街小巷……第二天,進入了團練蹴鞠表演。

蘇軾還有一個官職是兩浙西路兵馬鈐轄,原本在天寧節這天他要檢閱禁軍地,並在這一天組織禁軍表演,以祝賀天寧節,但由於他實在分不開身,禁軍表演就順延到了第二天。

宋代大多數禁軍不是用來戰鬥的,是用來表演的,他們每年的訓練就是為了在節日裡為百姓演出。汴梁城的禁軍任務重,他們要在金明池開放日,以及元宵、寒食、中秋、冬至,還要在天寧節表演。而移戌外地就糧的禁軍任務清閒,他們每年表演的重軸戲只是天寧節。

這天表演地是一種有球門地蹴鞠運動。

這種蹴鞠運動,較之不用球門的蹴鞠運動稍有對抗性。參加運動地人需分為兩隊,每隊各有16人,計有球頭、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兩隊總共32人,通常又被各自喚做“左右軍”。

蘇軾指著場地向趙興介紹:“離人,你看過金明池的表演吧,那裡人多場地小。一般不搞這樣的比賽,但在外地,禁軍在天寧節最常做地就是蹴鞠賽。”

這場比賽是在杭州校場舉行,比賽對百姓開放的,往常這校場是禁止百姓出入的,現在,場外人山人海,連牆頭上都蹲滿了人。趙興比量了一下場地的大小,問:“這場地有尺寸規定嗎?”

蘇軾好奇的瞥了一眼趙興:“規定尺寸幹嘛?人常說:有多大的場子擺多大的陣。各地校場大小不一,官家規定校場大小。反而令大家放不開手腳……嗯,倒是那球門有尺寸規定:兩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立在那裡當作球門,木柱相距二尺八寸,網闊九尺五寸。球門上有一個大小三尺左右的風流眼,作進球用……”

“我不信”,趙興一翻白眼——古人關於尺寸的東西,從來都不可信。

那門柱有三丈二尺高嗎?這高度相當於兩根電線杆子地高度,可宋朝沒有水泥電線杆,只能用木頭當作門柱。長成十米高的樹幹。底部該有多粗?這樣的門柱豎立起來,因為十米高的柱子經常有球撞擊高處,高處還掛個網。為了防止被風吹倒。所以埋入地下地部分至少需要兩米。也就是說,那兩根門柱必須採用十二米高度以上的巨樹,那是什麼樹?

“拿尺子來,既然有規定門柱高度,我們需按規矩來,讓我量一量門柱符不符合規定”,趙興一邊說。一邊嘴裡嘟囔:“把球踢到十米高的風流眼。貝克漢姆能不能做到都成問題,我就不信這門柱符合要求!”

“離人。休得胡鬧。書上說尺寸有虛指泛指的說法,這裡說三丈二尺,那是一個泛指,極言門柱之高——你怎能如此無趣,要去量一量那高度呢?”蘇東坡急忙勸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