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亂。所有7所感化院都飽受混亂困擾,包括毆打、槍擊和槍殺等。
分水嶺報告:阿香博委員會
暴力引起公眾和媒體的關注,並且成了1938年阿香博委員會產生的催化劑。該委員會的報告是現代加拿大矯正改革的分水嶺。它的88條建議幾乎囊括了矯正制度的每一方面。報告中的許多觀點至今仍然很有影響。
報告的主題是改革不能受到懲罰的影響。矯正制度的目標首先應當是預防犯罪,其次是康復罪犯,最後是努力阻止慣犯。
委員們對幾乎完全沒有康復計劃感到悲傷。他們建議改善監獄教育、娛樂和工作計劃,提高女犯待遇,改革假釋和緩刑制度,改善釋放後服務,進行行政重組和改善分類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減少了公眾對監獄改革的興趣。阿香博報告的執行被暫時擱置了。
。。
監獄的數量增加了一倍
從1946年-1960年,陸軍少將拉爾夫·吉布森擔任矯正局的局長。在他任職期間,機構的數量從7個增加到了15個。1947年,矯正機構引進了心理學服務。1958年,矯正局僱用了第一個專職精神病學家。隨著1952年在金斯敦建立了考爾德伍德感化院職工學院的建立,推動了對職員的培訓。
在阿香博報告出臺之後的30年裡,感化院制度繼續經受有關皇家委員會、政府委員會和私營機構的審查。這些機構的報告很少質疑最初的感化院理想:改造。它們對絕大多數罪犯會在監獄中獲得改造持樂觀態度。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官方對改造態度的一致產生了一些裂縫。在1969年的奧伊米特報告中,委員們斷定最可能獲得改造的罪犯在監獄之外也可能表現很好。
到1970年——34個機構
到1985年——62個機構
—項新的建築計劃開始了。到1970年,機構的數量達到了34個。感化院被分為最低警戒程度、中等警戒程度和最高警戒程度機構三個型別。對感化院的分類使當局獲得了將不同型別罪犯進行分類隔離的機會,並因此使得在制定適當計劃方面具有了更大的靈活性。最低警戒程度的監獄並不要求舊感化院那種軍事紀律。
頑固的罪犯是另一回事了。被認為不可改造的罪犯估計佔3%。1968年,第一個“超高警戒程度”機構在魁北克的拉瓦爾建成了,關押能力為140名罪犯。這種機構的概念立即引起了爭議。
對許多治療進行了試驗
加拿大感化院的“精神病學”時代從20世紀60年代初持續到70年代初。幾乎能夠想象到每一種治療都進行了試驗,包括各種精神藥物治療、電擊、行為修正、剝奪感覺、週末馬拉松,甚至裸體談心小組。
在20世紀70年代,對囚犯們開始以名字稱呼,他們能
夠蓄鬍子,甚至可以透過囚犯委員會對監獄條件提意見。
1963年,第一個專業機構馬特斯奎吸毒者治療中心建成。1972年,第一個地區精神治療中心在英屬哥倫比亞的阿博茨弗德建成。在20世紀30年代,透過將患者沉在一個裝滿碎冰的浴盆來“治療”精神病。從那時開始的矯正醫學走了很長一段路。
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將感化院一些方面的生活人性化的嘗試。對囚犯們開始以名字不再以號碼稱呼。他們的囚服被重新設計以便看起來更像普通服裝。他們被允許鬚鬍子和留長髮。除這些裝扮方面的變化之外,感化院還嘗試透過囚犯委員會給囚犯一定程度的自治。
1971年,莫爾委員會建議,囚犯在小組環境中能夠得到更好的康復。囚犯和職員在一起生活的類似家庭環境的“生活單元”產生了。
監獄:最後的手段
1973年,代表內政部觀點的文章建議對非暴力罪犯進行轉處。作者主張,監獄應當成為最後一種懲罰手段。在這一時期,社群服務令在一些案件中開始代替監禁判決。而且,還對賠償進行了成功的試驗。此外,越來越多的罪犯根據工作和教育釋放計劃而獲得離開監獄的機會。
在20世紀70年代中葉,加拿###律改革委員會的報告說,無論是作為威懾手段還是作為改造手段,監獄都是失敗的。這篇報告聲稱,在被從社會生活中隔離出來的情況下,罪犯不可能得到為適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再教育。或者,就像一個囚犯指出的:“你在潛艇裡不可能學會開飛機。”
1980年,在新文森特姆斯特的英屬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