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它飛騰跳躍起來”。(而我們的“牛虻”卻在幹什麼呢?)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活著一個小丑。這也是蘇格拉底的看法。身為哲學家,蘇格拉底其實並不具備特殊的“資歷”;他只是——個助產士而已。接生婆幫助產婦生下孩子,蘇格拉底幫助人們“生下”人生的智慧。這種比喻當然是老調,但這個古老的接生婆象徵卻具有另一層涵意,值得我們深思:需要被接生出來的,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個孩子。

幾千年來,人類總是遭受一連串重大問題困擾,而四處卻找不到現成的答案。結果,我們被迫面對兩種選擇:我們可以欺騙自己,假裝我們知道一切值得知道的事情,或者,我們索性閉上眼睛,拒絕面對人生根本問題,樂得逍遙度日,擺脫煩惱。今天的人類基本上分成這兩大族群。我們若不是趾高氣揚,自以為通曉人間事理,就是乾脆承認自己無知,不去過問自認為不懂的事情。這種現象就如同把一副撲克牌分成兩堆,紅的放在——邊,黑的擺在另一邊。可是,每隔一陣子,那張丑角牌就會從牌堆中探出臉來。它既不是紅心和方塊,也不是梅花和黑桃。

在雅典城,蘇格拉底就是這麼一個丑角——既不桀騖,也不冷漠。他只知道一件事:人世間有很多事情他並不懂。這個;念頭時時折磨他,於是他就去當個哲學家,成為一個永不放棄探尋人生真相、對人生不斷提出新問題的人。

在我看來,哲學的最大功能,是幫助我們找出心中隱藏的那個“丑角”,讓我們跟他建立更親密的情誼。哲學家必須掃除覆蓋在世界上的那層塵埃,讓我們以兒童的清澈眼光,重新觀看和感受這個世界。人生原本是一則美妙的童話故事,而長大後變得“世故”的我們,竟然剝去它那襲神秘的外衣,把它看成——個枯燥無味的“現實”。但我們每個人都還有復活的希望,因為我們全都是丑角的後裔。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活蹦亂跳、睜著一隻大眼睛、對人生充滿好奇的孩子在活著。儘管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渺小瑣碎,但是,切莫忘了,我們每個人的肌膚下面都隱藏著一小塊黃金:曾經,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一個潔淨無塵、心如明鏡的赤子……

當年,我們被帶進一則童話故事中——這個童話比我們在孩提時代聽過的童話都要美妙動聽——可是,沒多久,我們就把周圍的一切視為當然,不再好奇。如今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我們家中那張新買的嬰兒床上,有一件神奇的事正在發生。就在那兒——嬰兒床的欄杆後面——世界正被創造。

而世界永遠不會衰老;衰老的是我們。只要嬰兒不斷出生,只要新人不斷來到世上,我們的世界就會永葆清新,新得就跟上帝創世第七天時一模一樣。孩子現在剛剛進入這則偉大的童話故事;他睜著清澈澄淨的眼睛,責備我們把這個世界看成“現實”,離它愈來愈遠。

“媽,天使為什麼會有翅膀呢?……星星為什麼會眨眼睛呢?……鳥兒為什麼會飛呢?……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那樣長呢?”

“哎呀,我怎麼曉得呀!乖,現在該閉上眼睛睡覺噦,否則的話,媽可就要生氣囉!”

譏來詭譎,孩子喪失對世界的這種積極的、充滿活力的感受時,正巧是他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所以,孩子們需要神話和童話。大人們也需要神話和童話,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緊緊抓住兒時的經驗,不讓它流失。

我覺得,十九或二十歲才開始接觸哲學書籍,實在已經太遲了。最近歐洲流行嬰兒游泳,因為父母們覺得,既然游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但這種本能必須加以呵護。對人生好奇並不是學來的,而是我們自己遺忘掉的本能。

我們總愛誇誇其談,大談“人生的奧秘”。要親身體驗這個奧秘,我們就得擺脫世故的矯情,讓自己再當一次孩子。想當孩子,就得往後退一步--也許,退了一步後,我們會發現眼前豁然出現一個美妙的世界。就在那一刻,我們目擊世界的創造過程。朗朗晴空下,一個嶄新的世界蹦地冒了出來……

而居然有人說他們覺得人生挺無聊!

李永平譯

人物表

在這個故事中你會見到:

漢斯·湯瑪士在前往哲學家的故鄉途中,閱讀“小圓麵包書”。

爸爸德國兵的私生子,在挪威艾倫達爾鎮長大,後來離家出走,蝨船上當水手。

媽媽投身時裝界,迷失了自己。

麗妮漢斯·湯瑪士的祖母。

爺爺德國兵,1944年被派往東線戰場作戰。

休儒送漢斯·湯瑪士一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