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競優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鮮見,在本書前面的例子中:

第一章二、競爭的兩種模式:競優和競底(2)

1。戴比爾斯的競爭策略,是儘量提高鑽石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從而提升消費鑽石人群的價值(價值是人的主觀評判),這是競優。

2。李志強以水泥代替鑄鐵加重塊,成功壓縮電話機的成本,由於這種改動並未影響人們對電話機的使用和評價,因此也是一種競優。

但從競優滑向競底,常常很容易,也很“自然”,請看以下案例。

案例:電話機廠的競底

李志強改變加重塊成功後,在這種“偷樑換柱”思維的推動下,他一鼓作氣,對電話機的原材料進行了一番“大手術”:進口器件改為合資廠的;合資廠改為內資大廠的;內資大廠改為鄉鎮小廠的。這番“革新”之後,電話機的品質達到了邊緣狀態,李志強小心翼翼地控制著質量,首先保證能透過買方驗收,同時保證在保修期內不出現大量的維修。

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有好幾次成貨櫃的電話機從大洋彼岸退回來,每次出現這種情況,志強廠就日夜不停地加班,個別體弱的打工妹曾昏倒在流水線邊。而李志強也藉口產品質量問題,剋扣工資以處罰工人,設法減少工廠的損失。這種近乎無情的加班、罰款,是在考驗工人的生理、心理極限,這就是典型的競底戰略。

同樣,華為的任正非“擰毛巾哲學”也有很強的競底色彩:如他不斷提醒“進了華為就是進入地獄”,無休止地強調“艱苦奮鬥”,以企業文化隱形推動長時間的加班,以員工的高流動性變相使用低價的新員工,等等,這些都是競底。

如果他將“擰毛巾哲學”用於提高裝置、資金等物資的使用效率,以優質的培訓提高員工的技能等方面,則是一種競優。

和競優相比,競底是一種前現代化的競爭方式。對一個缺少現代性的人來說,為了某件任務,艱苦奮鬥、不眠不休、一哄而上地進行短期大會戰,顯然比精心規劃、用心培訓、按部就班、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要容易得多。因為前者只需要蠻勇和堅韌,而後者卻需要高深的智慧和理性。蠻勇和堅韌,比起智慧和理性,是一種更接近於動物的本性,一個社會或企業如果過多地強調這些本性,只能說明其現代化的程度還不夠高。

競底打壓人的價值,在當今社會顯然是不受歡迎的。因此即使是採取競底戰略的人們,也常常並不認為這種方法是可以理直氣壯的,但他們會用很多“客觀”理由來開脫自己,來強調自己為何要實行競底戰略,他們通常的理由是:

1。要開啟市場,就不得不低價格,而要低價格,就得壓縮成本,因此必須犧牲安全、質量;

2。中國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缺少技術、資金、市場,不靠犧牲部分人的價值,怎麼形成競爭力;

3。中國人口眾多,低工資、低福利是很自然的事;

4。即使我想競優,但周圍環境和對手在競底,我無法獨善其身,也不得不競底;

……

競底者對下屬進行激勵時,常常愛說“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不過他們從來只喜歡將這句話用在別人頭上,而不針對自己。在這裡我們借用他們這個觀點,來看以上理由,實際上也大多是一些“藉口”而已。

隨波逐流的人不想逆流而上,總是會為自己想出辯解的理由。同樣,如果一個人想競底,總能鑽法律的漏洞,“創新”一些千奇百怪的競底方法,如三鹿、蒙牛在奶粉中摻毒;史玉柱的腦白金送禮廣告;任正非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第一章二、競爭的兩種模式:競優和競底(3)

我們在後面將論述,人們採用競底戰略,關鍵是觀念的問題,是出於自身的選擇,而並非完全出於無奈。

案例:競底的中國人對彼得?德魯克的誤讀

美國教授德魯克被尊為管理學“大師中的大師”,他的理論在中國管理學界是顯學,有相當多的管理者,把他的大名掛在嘴邊。

正如中國人難得沒聽說過“以人為本”,幾乎沒有管理者不知道德魯克首倡的“目標管理”,但中國人向來馬馬虎虎,他們提的“以人為本”,並非真的以人為本;他們知道的“目標管理”,也並非德魯克提的目標管理。

德魯克提出應該確立目標,並可用來考核績效的八個方面:

1。市場地位,這是中國人相當重視的顯性指標。

2。創新,這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