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錯,就將損害這個基礎。競底者在組織中就會令難行,禁難止,那樣競底就難以進行下去。
比如瀋陽飛龍公司的總裁姜偉曾在1997年公開發表《總裁的二十大失誤》,雖然他的認錯只是停留在企業管理操作層面,根本還沒有深入自己的靈魂深處,但在這之後,據姜偉自己說:他的員工敢和他頂嘴了,整個社會和政府也不支援他和飛龍了。這次認錯根本沒有改變飛龍的股權結構,但雖然姜偉還是老闆,他對公司的競底卻不再得心應手。
有向下傳遞壓力的競底鏈
在中國,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競底者,同時也是潛在的被競底者。
一個流水線上的女工在公司是被競底者,但回到家裡,她以望子成龍心切,督促她的孩子背唐詩、背四書五經、練鋼琴,從而把公司中老闆對她的競底方法,有選擇地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從而扮演了一個競底者的角色。
華為常常以低於競爭對手上10倍的價格獲取專案訂單,而為了這種競爭實力,任正非不得不對內部的員工競底,此時的狼性精神就成了“艱苦奮鬥”,華為研發、銷售人員的壓力是有名的,以致發生了眾多的自殺、猝死等橫死事件。
在這些標誌著“底線”的不幸事件發生後,任正非發表了一篇競底味道很濃的公眾訓話“人生是美好的,但過程充滿了痛苦”。在訓話中任正非沒有反省“狼性精神”的不當,唯有對“艱難奮鬥”的再提倡、再強調。
不安全感是最佳工具
競底者是如何驅動被競底者的呢?控制下屬的安全感,是老闆們最喜歡的工具。
安全感是比生理需求更高一級的人類正常需要。在作為競底的工具時,安全感最大的好處是它是不斷發展的:一個月薪一千元的打工者,可能覺得自己有了五萬元的存款就意味著有了安全感;但當他透過努力月薪達到一萬元時,他可能會覺得只有擁有了房子、車子和一百萬金融資產,他才算有一點安全感。因此競底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安全感需求,設計出適當的不安全感標準,從而達到驅使不同層次的被競底者的目的。
競底的魔咒(4)
不可持續的魔咒
雖然競底戰略有相當的優勢,但顯然也有難以逾越的侷限性,特別是由於底線的限制,發展難以長期持續。
有一首打油詩,很形象地反映了中國的這種競底現實:“美國人發明東西;日本人把東西做好;韓國人把東西做爛;中國人把東西做到沒錢掙”。競底,就是這樣一種 “我已經把它搞得沒錢掙了,看你還怎麼跟我爭!”的精神
但是,要在別人沒有錢賺的底線以下生存,這種生存方式的艱辛可想而知。
容易上癮而損傷長期競爭力
中國的原創新產品為何如此之少,以致任正非稱華為18年來,沒有一項原創性的產品發明,執行競底戰略就是一個重大因素。競底戰略使中國絕大多數生產商,只願意跟在已被市場證明成功的老產品後面,以低價、低質競底,就是為了避免風險。
殊不知,正所謂“不冒險是最大的冒險”,競底帶來的只是低收益和底線狀態的生存局面。競底使企業營業收入年年增長的同時,競爭實力卻有日益衰微的跡象。
所以任正非會無奈地長嘆“現在賣高科技產品,簡直像賣蘿蔔白菜一樣不賺錢”,2007年華為的利潤率只有微薄的5%;所以2008年珠三角和長三角,這二箇中國最發達的產業帶,會發生大量的倒閉潮;所以2008年相當多的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要競相去當兵,或者忍受月薪五六百元的工作,因為競底戰略不需要較多的智慧,也無法提供大量的知識工作崗位,它需要最多的是螺絲釘式的操作工。
隨時潛伏著極端衝突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腳。競底組織以底線為生存常態,因此發生事故就在所難免,只是事故大小和事故發生的時間存在著偶然性。
當組織離底線較遠時,競底制度能夠良好地運轉,其他策略較少被考慮;而當組織接近底線,競底者手裡所掌握的競底實力逐漸消耗殆盡時,他不得不為自己的競底目標合理化,藉助其他的權威來驅動被競底者。
當競底組織餘越接近底線運轉時,發生衝突的機率越高,衝突的強度就越大。當最終到達底線時,衝突不可解決,競底組織就壽終正寢。比如,黑煤窯長期在缺乏安全保障的情況下瘋狂採掘,發生塌方或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是必然的;血汗工廠長期無節制的加班,員工出現過勞死也毫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