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8部分

的敵人,國防委員會已經成立了,它現在把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國防委員會已經開始自己的工作。它號召全國人民團結在列寧——斯大林黨的周圍,團結在蘇聯政府的周圍,以忘我的精神支援紅軍和紅海軍,粉碎敵人,爭取勝利。”…;

“用我們的一切力量來支援我們英勇的紅軍和我們光榮的紅海軍!”

“用人民的一切力量來粉碎敵人!”

“為爭取我們的勝利,前進!”

聽完了敬愛的斯大林同志的戰爭動員,幾個犯人的臉上並沒有以前那種激動的神色。

“這場戰爭不是我們的。這樣的勝利不是我們的。”鮑里斯?加麥羅夫說著,又蓋上了軍大衣,“這個春天也不是我們的。”

的確,如同鮑里斯?加麥羅夫所說的那樣,這場戰爭並不是他們的。但是卻被強加到了他們的頭上。

從斯大林的戰爭動員演講來看,蘇聯似乎被描繪成了受侵略的一方,但事實並非如此。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變得日益強大起來,但中國國防軍卻並未將蘇聯當成未來戰爭的主要目標。因為兩國之間的衝突勢必釀成曠日持久、消耗巨大的全面戰爭。按照中國國內的總體戰、閃電戰理論,陷入這樣的戰爭對資源和人力都不雄厚的中國來說就意味著失敗。

中國的將軍們指出。根據一戰的經驗,全面持久戰爭“需要付出過大的經濟和財政力量”。而犧牲如果過於沉重,“人民和軍隊的精神狀態也會日趨低落”。最終必然導致革命和國家的崩潰。所以儘管中國一直受到蘇聯不斷輸出革命的威脅,但始終沒有對蘇聯發動全面進攻。

但長期以來,中國的“擴軍備戰”卻被蘇聯大肆渲染,英美等國的宣傳機構為了恐嚇蘇聯及其周邊國家,也拼命吹噓中國武力的強大。這些宣傳有著符合事實的成分:還在1930年的時候,中國人維持10萬國防軍所花費的財力據說就超過了同期法國30萬軍隊的軍費。充足的經費使中隊擁有大量受過良好訓練的軍官和士官;眾多國防軍士兵有8年以上的服役經驗;而軍官更長達15年以上。每一個列兵都受到成為軍士的培訓。每一位軍士都受到成為軍官的培訓,每一位軍官都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中國還擁有全歐洲最雄厚的工業和強大的科技力量。他們源源不斷的為中隊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兵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夜,中國已經組建起了一支總數500餘萬人,裝備精良的強大軍隊,同時還建立起巨大的物資儲備。

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在於,中國只是利用其現有的工業基礎執行一套寬度軍備計劃。在戰前的六年,整個中國工業產值僅有16%~17%直接用於軍事,雖然中國工業完全能夠為軍隊提供在數量、質量上居於優勢的武器裝備,並能夠應付短期戰爭帶來的消耗,但若要為了長期戰爭而對工業全面改組,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中國的政治格局不允許這樣做。統治階層固然指望在擴軍備戰中發財或者晉升,但並不熱衷於為一場難以取勝的大規模消耗戰做“賠本”買賣。而中國人民寄予希望的,是政府消滅失業、改善生活的承諾而不是戰爭。

與戰備鬆懈的西方民主國家相比,中國的軍備確實非常強大。加上華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勝利的事實。使人們都願意相信“中國重整軍備的成績在世界上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但事實上,蘇聯的擴張軍備才更可怕,尤其是在德國人的幫助下,蘇聯的軍事力量更是急劇膨脹。

馬克思和列寧都堅決主張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區別在於前者強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革命,而後者卻認為既然新的帝國世界大戰不可避免。那麼資本主義的互相廝殺,將為蘇維埃國家提供消滅它的最好時機。斯大林曾在小範圍內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誕生了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了社會主義陣營;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消滅帝國主義”。在另一次談話中,莫洛托夫則引用《宣言》闡述他們的觀點:“人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們主張用暴力推翻現存的一切社會制度”。這正是他們一生為之奮鬥的偉大夢想。…;

繼承列寧遺志、用具體措施實現偉大夢想的高加索小城鞋匠之子斯大林,和出身小康人家、充滿了民族“浪漫主義”的阿道夫?希特勒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歷。當少年希特勒還沉浸在日爾曼神話的幻想中時。已經是職業革命者的斯大林正在冰天雪地、環境險惡的西伯利亞流放地與大自然做著鬥爭;當希特勒在西線的戰壕裡充當炮灰時,斯大林已經在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