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伊利上市之後透過配股和增發再融資的資金量不是一個小數,但是堅持每年給投資者現金分紅的舉動在上市中可以稱絕無僅有,而且現金分紅的數額累計相加也不是一個小數額,投資伊利股份的投資者的確得到過豐厚的回報。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鄭俊懷是個幹事業的人,是一個能給投資者帶來回報的董事長,這一點和其他一些玩弄資本運作手段的上市公司們有著本質的不同。
但是現在鄭俊懷和他的高管團隊卻面臨著虛假業績和挪用資金兩項指控,這兩項指控將鄭俊懷身上的光環打得寸金不留。
挪用資金絕對不是指國債投資,直接的後果是暴露了伊利高層的違規持股。
一九九九年底,伊利股份為解決管理層持股問題,由公司兩名中層張顯著和李永平出面成立了華世商貿公司,接受法人股轉讓。
今年又以伊利高管家屬的名義增資持有公司法人股八百四十多萬股,成為伊利股份的第五大股東。多日之後,華世商貿的股份才轉讓給用於管理層激勵的呼和浩特市啟元投資公司。雖然伊利的澄清公告中稱,轉讓的遲緩是因為證監會頒佈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協議轉讓的規範意見,但是。伊利股份並沒有能夠解釋管理層一千五百萬元的收購款來自何方?
雖然從消費市場觀察,伊利依然是一個深受歡迎的品牌,但是乳業市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這較之伊利成名的時代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伊利的利潤率肯定會下降,這一點其實伊利從來就沒有否定。
另外一方面,從伊利出走的蒙牛老闆蒙根生本來就是伊利的銷售總經理,蒙牛的成長速度和擴張能量並不輸於伊利的顛峰期,尤其是蒙牛上市之後更是和伊利站在一條起跑線上,雙方的基地企業、生產線、市場、渠道極其相似,蒙牛對於伊利的擠壓可想而知。
伊利股份令京城新聞界難忘的還有一大隱痛,那就是藉助公關公司抵毀中傷蒙牛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把幾乎所謂的主流媒體都裝到了套子中,這件事雖然和業績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可見伊利的市場競爭已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鄭俊懷的心態發生了重大病變。
有人說,鄭俊懷至此是MBO惹的禍,不過範無病分析之後就認為,雖然看起啦是有人設套,但是鄭俊懷中的還是自己的埋伏,畢竟有了私心。人格就不會繼續高尚了,畢竟假公濟私還是犯法的,就是擱在國外也一樣。
伊利MBO並不可怕,可怕的是MBO的過程中分配不均,那地雷被引爆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與鄭俊懷分道揚鑣的獨立董事一語道破伊利MBO事變的核心,“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MBO,不是為了管理層的MBO。如果是為了整個管理層因為辛苦創業而實施的MBO,我們不反對。但如果只是為了一個人或兩個人的MBO的話,不會對伊利有任何的好處。”
而隨著調查的深入,又發現有一家金融信託公司單方持有伊利百分之十四的股份,恰好就處在此次伊利MBO事變的旋渦核心,大量的懷疑目光,正指向這家信託公司,有報道指出這家信託公司就是鄭俊懷此次MBO的股份代持人,如果此類指控屬實,那麼這家信託公司的麻煩恐怕也不小,無論是不是知情,他們畢竟在事實上起到了幫助鄭俊懷洗錢的作用。
無論鄭俊懷挪用了多少資金,毫無疑問,這些資金的大部分權益是屬於流通股東的,因為伊利股份累計募集的資金總額高達八億元。伊利的公司治理結構缺陷,並不是唯一的,國內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相當部分還是屬於一言堂管理模式,公司股東,尤其是流通股東,作為貢獻最大、損失最多、數量最眾的一個群體,缺乏代言人,喪失話語權。在伊利MBO事變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也許,公司的新管理層和當地政府,可以聲稱正在保障投資者權益,然而,事實上如果公司治理結構沒有根本性的調整,新的公司管理層遲早會發育成為另一個一言堂,畢竟只有管理自己的錢,才會最用心、最負責,然而廣大伊利流通股東的真金白銀,恐怕繼續要無奈的委託他人保護。
範無病一直非常關心伊利MBO案的進展,經常會過問一下,而範亨得到最新的報告之後,也會知會兒子一聲,讓他來做一參考,隨著父子二人的深入觀察,就發現這裡面的問題還是很多的。
作為旁觀者,範氏父子最大的疑問就是,滿身桂冠的知名企業家鄭俊懷已經有望當選下一屆中央委員,為什麼如此急於MBO呢?居然鋌而走險,不惜犯法?
事實上這還是與蒙牛有關係的,當年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