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她關注的不僅是高宗朝的那段往事,也包括武周朝自我形象的塑造。在她當政期間,有宗秦客撰《聖母神皇實錄》,長安三年,在她生命已進入垂暮之年的時候(當時已80歲),又下詔特進武三思等修唐史,只是書尚未成已然遭遇政變,被迫退位(見《唐會要*修國史》)。
由此可見,武則天真是個很強勢的女子,幾乎做了男性帝王要做的一切事情,不僅佔據了兩性間的支配地位,更力圖主宰那個男權社會中的話語權。可惜敵不過命運,李唐皇室復辟,一切的希望也如夢幻泡影般破滅。《則天實錄》和《唐國史》最後由開元史官吳兢等完成。而她的譭譽,也只能在司馬光郭沫若這些男性話語者的口舌間翻覆變化。
重新檢閱這段歷史,有時不免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唐朝歷代帝王都在竭力仿效太宗,然而真正繼承了太宗皇帝衣缽的(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彷彿卻是這個和李氏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幷州女子。
武則天,幷州文水人。關於她的出生之地,有利州(今四川廣元)和長安兩種說法,大抵是根據武則天出生之時其父在何處任職推斷的,然而論她的籍貫,算來應是幷州的。武則天本人便親口說過:“幷州,朕之枌榆”(枌榆,即故鄉之意)。對於這片“龍興之地”,她顯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多次親切接見當地父老鄉親,改幷州為北都,並仿效漢高祖劉邦惠及故鄉的先例,為當地百姓世代免除賦稅等等,稱她為幷州女子,也許更為合適吧!
可能有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則天二字並非武則天的本名,而是來自於死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開元史官吳兢因做《則天實錄》,這是則天二字的最早出處。但這個稱呼並未流傳開來,在漫長的千餘年中,人們一般都以“武后”來稱呼她。武則天這個名稱,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我很懷疑她是否會喜歡這樣的稱呼,如果她只是滿足於當太后、皇后,她這一生將會安寧得多,在下詔去帝號稱皇后的時候,她的心裡,想必是充滿了鬱悶和不甘的吧!在現代影視劇中,她的名字是“媚娘”,源於入宮之後太宗曾賜號為“媚”。而“曌”這個字,則是她覺得這個字型很氣派自己拿來用的了,有人因此認為她的本名必是“曌”的同音字,遺憾的是史籍中只記載了她喜歡“日月當空”這個字型,至今還未找到其他的旁證。那麼,她的本名是否就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再難追尋了呢?仔細找找還是有線索的。在《新唐書*地理志》中,我們發現這樣一條記載:“華州……垂拱二年避武氏諱曰太州,神龍元年復故名”。之後還有“華陰,垂拱元年更名仙掌。……神龍元年復曰華陰”。垂拱年間為武則天準備登基的時間,神龍元年中宗復辟,因此武則天的名諱中有個“華”字,應該是可信的。看來民間傳說武則天的閨名為“華姑”,並非空穴來風。只是“華姑”這個名字實在有點土,遠沒有日月當空的則天女皇武曌聽來那樣威風了。
按照中國帝王的傳統,武則天的出生,自然也給籠上了一重神秘的色彩。傳說著名術士袁天罡曾經給襁褓中著男裝的武則天相過面,預言她若為女子,必將為天下主。武則天的父親因此牢記在心,鐵了心要把女兒送到宮裡去“為天下主”。這個故事還有個更為古老的版本,袁天罡是給武則天一家人相面,但武則天已經四歲,並非襁褓中的嬰兒。對於武則天的姐姐,後來的韓國夫人,袁的評語是“之後必當大貴,但夫婿沾不了光。”接著是武則天,袁天罡要求武則天在地上走幾步,然後大驚:“可惜是郎君,若是女,當為天下主!”熟悉唐史的人會覺得這個故事很眼熟,若干年前,也傳說有個神秘的白衣人為李家相面,奉承李淵“公當大貴,且必有貴子。”然後評論四歲的李世民日後必將成就一番濟世安民的事業。如果把這位白衣人加上袁天罡這個名號,兩相對照,便會發現二者之間確有驚人的相似。何況,最早記述袁天罡事蹟的《感命錄》裡面並沒有這件事,後人懷疑這段記載乃是偽造,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考據這類帝王出生靈異事件的真偽其實沒有多大必要。只要是真命天子,就算沒有高人相面,想必也會夢見下太陽月亮之類的,只是日人原百代的《武則天傳》將這一事件渲染得十分神奇,認為是武則天日後遭遇困難仍能百折不撓過關斬將的精神支柱,個人覺得是不大可信了。女主天下的預言畢竟過於虛無縹緲,又能給一個深宮中的女子多少實質性的安慰和信心呢?武則天的野心,應該還是隨著身份地位的變遷而逐步升級的。所以,沒必要過分迷信命運的安排,只要走好了眼前這一步,也就為將來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