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天怕貓的故事,說她殘酷迫害王皇后和蕭淑妃,蕭淑妃臨死之前大聲詛咒來世必化為貓,武則天為鼠,生生扼其喉。據說武則天被這樣狠毒的詛咒嚇怕,自此宮中永不養貓。然而同樣是《通鑑》,又記載了長壽元年武則天如何調教貓和鸚鵡和平相處,並在大臣面前顯擺,結果貓當場把鸚鵡給吃了,讓她十分尷尬。(“太后習貓,使與鸚鵡共處,出示百官。傳觀未遍,貓飢,搏鸚鵡食之,太后甚慚。”)大量妖魔化的記載,形形色色的傳說,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她?
其四、建國之後,對於武則天的評價仍然是變化無常的。五十年代,史學界對武則天是基本否定的,岑仲勉的《隋唐史》說武則天在位二十一年,“實無絲毫政績可記”。六十年代,情勢為之一變,武則天成為儒法鬥爭推動歷史發展中進步的法家的代表,其歷史地位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郭沫若連續發表文章,全面肯定武則天,斷言“武后統治時代是唐朝的極盛時代”,井引用武則天自詡“知愛百姓而不知愛身”的話來證明她的德政。郭沫若的有些說法讓我們覺得很有趣,比如他說武則天“是維護均田制的,……遺憾的是從史料中找不出武后保護均田制的明令,但也找不出相反的證據。我揣想是由於站在反對武則天立場的史官們把它湮沒了”。郭沫若還提出了無字碑是武則天自己所立的說法,據說是武則天的遺願,表明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述。可是從現存的記載來看,從未提到過武則天的遺願包括立無字碑這項。文革過去,隨著“紅都女皇”的倒臺,關於武則天的口水戰又再度升溫。再加上當今女權運動的影響,她的身分除了女皇,僭主,法家代表之外,又多了一重婦女解放的色彩。
歷史變成傳說,傳說變成神話。千餘年來,武則天的形象便象這無字碑一般任由人們塗抹評說,似乎再沒有哪一個帝王惹瞭如此多的是非。隔著厚厚的油彩,要分辨她的本來面目,基本上已經是件不可能的事。然而,我仍想試一試,儘量從現存的各種真假難分的記載和傳說之中,追尋這個非凡的女子……
第一章、幷州女子
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鑑興亡。”大唐二任帝太宗皇帝如是說。這話當然很有道理,然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照的不是哈哈鏡?史家縱或力圖做到客觀公正,在史料鑑別和取捨之際,也難免因自身的立場而有所傾向,再加上執政者有意無意的影響,鏡中人縱然有著相似的眉眼,氣韻和神采也可能全然不同了。太宗皇帝可謂對自己這套鏡子哲學身體力行,不僅表現在他的確從歷代的興亡中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教訓,也表現在他把風月寶鑑背後的興亡——爭奪話語權的戰爭,毫無顧忌地搬上了前臺。是有心?是無意?是不屑顧及還是無法顧及?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就這麼發生了,而且沿著這樣的軌跡一路發展下去。時隔千年,唐代的實錄及國史,如今已經全部佚散,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現存史料的隻言片語中,隱隱查知書寫青史背後的那隻翻雲覆雨手。
眾所周知,唐代《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是由房玄齡監修的,其間發生過著名的“領導親切關懷”一事,據傳著眼點主要在於玄武門事件的定性問題,原有記載在太宗御覽之後按其要求重新修改。儘管中國史書一向有為尊者諱的傳統,而有改史之嫌的帝王也非他一個,然而官方明文記載且詳述經過的他還是得算頭一個。連作弊也敢開天下先,難怪惹了那麼多的話題。而太宗朝後期的歷史《貞觀實錄》,則由長孫無忌監修,其後許敬宗有過篡改。此外,許敬宗也負責《高宗實錄》的撰寫,但在許敬宗死後,高宗突然表示事多失實,命宰臣改正。而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高宗的形象,極其心軟仁厚,完全是在許敬宗的挑撥甚至恐嚇之下,才含著淚貶殺了於他有大恩的舅父長孫無忌。果然,事隔不久朝廷便下詔為長孫無忌平反昭雪,歸葬昭陵。以武則天對於長孫無忌的仇恨來看,很難說這次事件得到了她的衷心支援,別忘了她直到臨死之前才原諒了王皇后、蕭淑妃和褚遂良等反對她做皇后的人。由此,我們不能不懷疑武則天在高宗朝後期對於朝政的掌控程度,以及當初那個真正想除掉長孫無忌的人究竟是誰。
然而,時間是站在武則天這邊的,她很有耐心地等到了高宗去世,自己完全而直接地支配朝政之後,親自監修欽定《高宗實錄》一百卷。和太宗高宗多少會有些避忌不同,她很直接地自己親自出馬操作,——《新唐書*藝文志》及《舊唐書*經籍志》均明文提到,《高宗實錄》為“大聖天后”所親撰。這一番龍爭鳳鳴,不由得讓人想起奧維爾《一九八四》中的經典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