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7.第十七章

他兒子李老二趕忙著提醒:“爹,哪有叫客人站院裡的理,快些進來吧。”

經他這般打岔,老李頭也回過神來,趕忙邀他二人入內。

周慈青舉止有禮,生得又風流俊俏,哪裡像個農家人。走到他身旁,旁的人不自覺就矮了一頭。

尤其是屋內院中一片狼藉,老李頭一家原是不在意的,鄉里鄉親的有何未見過的,如今倒是難為情了些。

老李頭訕訕地笑:“家裡頭一堆的事,又都是些不爭氣的懶貨,都不曉得打掃打掃屋子,你們可別見怪。”

周慈青笑笑;“哪裡會呢。”

他是不緊著喝水,剛進屋子裡就拿出自己那兩張塗塗抹抹的紙,連比帶劃地告知老李頭:“……這是改良一下農具,我便是這般想的,也不知道可行不可行。李叔,你覺著呢?”

曲轅犁已是封建農具的頂峰,再改良便是深耕犁,是在這曲轅犁之基礎上改進大小輕重,算不得什麼。

自是著手於其餘地方,周慈青琢磨了許久,才考量到可在曲轅犁的扶手部分增加防滑和減震,免得吳長庚在種地時手累痠痛得厲害。再來則是對踏犁的踏板進行改良,使其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叫他踩踏更為省力。三來便是對耬車的播種裝置改進一二,興許能夠更加精準地控制播種量和播種深度,好叫種下去種子的發芽率能夠提升些。最後便是秧馬,倘使加了小型齒輪,想來會用著更輕省些。

這樣一來,不說是改善多麼精良,糧食產量又如何增長,至少吳長庚後面耕種時便不至於太多勞苦。

吳長庚見他一口氣說了長段的話,又細細地同老李頭解答,嘴巴都說幹了,連忙奉上倒在碗中的水。

周慈青喝了一口,溫水滑入喉,喉嚨不至於發乾發燥得難受。

老李頭聽得真切,原是看不懂他那胡亂塗抹似的圖紙,經他說了一遭,又仔仔細細問過後,便弄清楚了。

他承諾道:“若是不急的話,三天便能給你做好,待三日後你再來我家拿就可。急的話最多一日半我就給你送來。”

周慈青說:“不急的,您慢慢做便是。那就多謝李叔了。”

吳長庚也陪著他道了謝,倒是叫老李頭一家又唬了一跳。

周慈青問過後便付了錢,這才施施然離開。

這三天過得極快。

吳長庚是進山打獵去了,每日天剛矇矇亮就打床上爬起來,收拾收拾行囊就要起身往那山裡頭鑽,夜裡頭天黑了才歸家。

他一起床,周慈青便也跟著爬了起來。

周慈青是帶了滿腦子現代那些新奇的吃食,腦子活泛得很。除卻剛來這兒時,還不大會使灶屋裡的鍋和灶膛,後頭會了,做出來的吃食就沒有味道不好的。

他第一日給吳長庚帶了竹筒飯,加了糯米,臘肉,豌豆,胡蘿蔔。佐以鹽,醬油,油。要吃時就燒火,再將竹筒放入火堆中,直至炭烤得竹筒表面焦黃,便能吃了。

也有香菇臘肉,還有香腸竹筍,都是周慈青變著法兒給吳長庚做的。

顧慮到吳長庚的飯量,他每日都要盛滿五根竹筒叫吳長庚帶著走,免得他中午餓肚子。

吳長庚不願周慈青同他一塊兒早起,便叫他多睡兒,不必勉強自己。

周慈青搖頭:“哪裡是勉強我呢,我這也是願意的。夜裡頭睡那般早,白天自然不會懶躺著。況且那菜都是你來切的,我不過是忙活著塞進竹筒裡,算得上什麼呢。”

見他樂在其中,吳長庚便不再勸。

周慈青也順帶著給自己塞了一竹筒的飯,留在午間滾進那灶膛裡,燒熱了再吃。

他在家裡頭餵雞餵鴨喂大黑,上午吳長庚前腳一走,他後腳就趕著豬羊出去。

同村裡小孩混熟後,他竟成了孩子王。

一直是在村中領頭的吳向松問他:“我聽人說,你和蘇少爺在縣城裡做了生意,賺了大錢,為何還留在村中呢?”

周慈青抻了個懶腰:“哪裡又賺了多少呢,不過是尚且能糊個口罷了。你想,這出人出力都是蘇家的,我又能拿多少錢。再者,我想你們應是知曉我自寒冬便生了場大病,錢財都要花在這醫藥上。湯湯水水的,加上人參和燕窩吃了不少,哪還有餘下的錢財。”

吳向松說:“怪說不得呢。我本不是在說你們為何不去縣城裡住,我是想著你聰穎,讀書定是不差的,怎麼不去考取功名。現在想來,你身子骨弱,要是真去考上一場,碰上寒冬臘月的在那貢房裡,只怕是命都要去掉半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