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部分

當時的美蘇關係就像一對互相競爭的夥伴,他們不僅要對比當前的實力,還將這種競爭延續到下一代的身上。

這就有點類似20世紀末,**十年代時,中日兩國開展的學生實踐比賽,以此推斷日後兩國發展強弱的趨勢。

蘇聯的《星火》週刊報道說:“在這場史無前例的航天競賽中,美蘇之間還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小比賽。兩名16歲的中學生代表各自國家參加了一次比賽,比較誰的教育制度好。”

這次競賽的起因開始於1957年10月5日。蘇聯《真理報》在這一天發表塔斯社公告說:“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訊息在華盛頓引起極大反響。

在美國進行的民意測驗“為什麼蘇聯人能取得成功”中,有30%的人說蘇聯人工作出色;20%的人將其歸功於德國科學家的成就,但認為蘇聯人一切安排得當;在華盛頓和芝加哥,有50%的人認為,蘇聯人的成功打擊了美國的威望。

專家認為,衛星是教育和技術連結的產物,能否實現這種連結,決定美國的前途。美國有關方面認真聽取了專家的意見。很快就成立了國家宇航局nasa。可以說,蘇聯發射衛星推動了美國的科學教育工作:美國的許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工作迅速作了調整。

一些學者想得更遠:為何不從中學時期抓起?難道未來的技術突破不靠現在的中學生嗎?

美蘇有關部門決定進行一次試驗:“從美蘇兩國各挑選一名中學生,對他們進行一個月跟蹤調查。”

“他們如何學習,讀什麼書,業餘時間幹些什麼。透過調查就能夠搞清楚,究竟哪國的教育制度更好。”

“最終結果會在世界教育交流會議上公佈,屆時也可以請各國教育專家進行評點。”

這個想法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援,很快就緊張的進行著。

1958年初,美國代表團來到蘇聯挑選受試者,結果莫斯科第49中學的十年級學生庫茨柯夫入選。

兩國挑選的人員都是隨機抽取的。並沒有什麼特定的條件和要求。

當班主任將這個好訊息告訴庫茨柯夫。這名身穿毛大衣,頭戴皮帽的學生立即驚呆了,他那張有些消瘦的臉露出了詫異的神情。

“什麼?我被選中了?要跟美國學生交換?”

庫茨柯夫一點也不清楚,為什麼選上他。庫茨柯夫只是一名普通的蘇聯學生。也許正因為如此。才會被選中吧。

他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父親在前線犧牲,母親是一名普通工程師,喜歡音樂。庫茨柯夫本人也沒有什麼突出之處。只是酷愛體育,進入過體育俱樂部滑冰隊,後來又進入排球隊。

“是的,”站在一旁的負責人說道:“你將要代表我們莫斯科地49中學,代表我們蘇聯所有的學生前往美國。你要在那裡待上一個月的時間,將會有一家美國人接待你。他們會跟你一起吃住,一起生活。”

“可是、可是為什麼是我?”庫茨柯夫有些迷糊,他自認自己並不特殊,既沒有什麼家庭背景,也沒有過人的能力。

“庫茨柯夫同學!你要問的不應該是這個問題,而是要問需要你做什麼。”

庫茨柯夫的班主任好心地在旁提點,雖然班主任也不是明白上面的意圖,但他知道此時學生的表現將會跟很多人相聯絡起來。庫茨柯夫的表現甚至會跟整個蘇聯有關聯,他不希望其中會出現什麼差錯。

“祖國需要我完成什麼任務?”庫茨柯夫大聲問道。他心中掠過無數英雄的事蹟,心想自己也應當要以他們為榜樣才行。

班主任擺了擺手手,讓他放輕鬆:“不要那麼緊張,不要那麼緊張。你無需完成什麼任務,只要跟住在莫斯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就行了。”

負責人緊接著說了一句:“還有就是要配合美國人的研究,他們想弄清楚蘇聯學生是怎麼樣學習和生活的。這個你只要將自己真實的一面表現出來就可以了。”

庫茨柯夫馬上將心中的疑惑拋到一旁,目光堅定地回答:“好的,老師!我知道了!“

1958年2月,庫茨柯夫去到美國紐約中學,在那裡他要跟陌生的美國學生一起學習,並在一家美國家庭生活。在這段時間裡,還有許多人在一旁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美國教育專家對他的生理狀況和心理狀況一一分析。

這些美國教育專家將每天跟在庫茨柯夫的左右,將他的所作所為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