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所述之支飲,症見“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亦當屬於肺脹範疇。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咳逆短氣候》認為,肺脹的發病機理是由於“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於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暢,故咳逆短氣也。”唐·王燾《外臺秘要·肺脹上氣方》記載:“《廣濟》療患肺脹氣急,咳嗽喘粗,臥眠不得……紫菀湯方。”“《千金》療肺脹,咳嗽上氣……麻黃湯方。”書中不但列出治法方藥,而且闡述了肺脹的飲食宜忌。後世醫籍多將本病附載於肺痿、肺癰之後,有時亦散見於痰飲、喘促、咳嗽等門,在認識上不斷有所充實發展。如元·朱丹溪提出肺脹的發生與痰瘀互結、阻礙肺氣有關,可用四物湯加桃仁等藥物治療,開活血化瘀治療肺脹之先河。清·張璐《張氏醫通·肺痿肺脹》認為肺脹多因“痰夾瘀血礙氣而脹”,以實證居多。清·李用粹《證治匯補·咳嗽》提出對肺脹的辨證施治當分虛實兩端,“又有氣散而脹者,宜補肺,氣逆而脹者,宜降氣,當參虛實而施治”,對肺脹的臨床辨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根據肺脹的臨床證候特點,西醫學中慢性支氣管炎合併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與之相類似,肺性腦病則多屬於肺脹的危重變證,可參考本節內容進行辨治。但由於本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病理演變複雜多端,還當與咳嗽、痰飲(支飲、溢飲)等互參,注意與心悸、水腫(喘腫)、喘厥等病證的聯絡。
【病因病機】
肺脹的發生,多因久病肺虛,痰濁瀦留,而致肺不斂降,氣還肺間,肺氣脹滿,每因復感外邪誘使病情發作或加劇。
一、病因
1。久病肺虛
如內傷久咳、支飲、喘哮、肺癆等肺系慢性疾患,遷延失治,痰濁瀦留,壅阻肺氣,氣之出納失常,還於肺問,日久導致肺虛,成為發病的基礎。
2。感受外邪
肺虛久病,衛外不固,六淫外邪每易乘襲,誘使本病發作,病情日益加重。
3。年老體虛
年老體虛,肺腎俱衰,正虛不能衛外,是六淫外邪反覆乘襲的基礎,感邪後正不勝邪而病益重,反覆罹病而正更虛,如是迴圈往復,從而導致肺脹形成,故肺脹患者雖可見於青壯年,但終歸以年老患者居多。
二、病機
肺脹的基本病機總屬本虛標實,肺、腎、心、脾臟氣虧虛為本,痰濁、水飲、血瘀互結為標,二者彼此影響,互為因果,復為外邪所誘發,而致氣道壅塞,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發為肺脹。
病變首先在肺,繼則影響脾腎,後期病及於心。因肺主氣,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職司衛外,為人身之藩籬,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以致肺之宣降不利,氣逆於上而為咳,升降失常則為喘。久則肺虛,肺不主氣,清氣難人,濁氣難出,氣機壅滯,還於肺間,導致肺氣脹滿,張縮無力,不能斂降。若肺病及脾,子盜母氣,脾失健運,則可導致肺脾兩虛。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若久病肺虛及腎,金不生水,致腎氣衰憊,攝納無權,則氣喘日益加重,呼吸短促難續,吸氣尤為困難,動則更甚。心脈上通於肺,肺氣輔佐心臟治理、調節心血的執行;心陽根於命門真火,故肺虛治節失職,或腎虛命門火衰,均可病及於心,使心氣、心陽衰竭,甚則可以出現喘脫等危候。
病理因素主要為痰濁、水飲與血瘀互為影響,兼見同病。痰的產生,病初由肺氣鬱滯,脾失健運,津液不歸正化而成,漸因肺虛不能化津,脾虛不能轉輸,腎虛不能蒸化,痰濁愈益瀦留,喘咳持續難已。久延陽虛陰盛,氣不化津,痰從陰化為飲為水,飲留上焦,迫肺則咳逆上氣,凌心則心悸氣短;痰溼困於中焦,則納減嘔惡,脘腹脹滿,便溏;飲溢肌膚則為水腫尿少;飲停胸脅、腹部而為懸飲、水臌之類。痰濁瀦肺,病久勢深,肺虛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執行,“心主”營運過勞,心氣、心陽虛衰,無力推動血脈,則血行澀滯,可見心動悸,脈結代,唇、舌、甲床紫紺,頸脈動甚。肺脾氣虛,氣不攝血,可致咳血、吐血、便血等。心主血而肝藏血,肝主疏洩,為調血之髒,心脈不利,肝臟疏調失職,血鬱於肝,瘀結脅下,則致徽積。痰濁、水飲、血瘀三者之間又互相影響和轉化。如痰從寒化則成飲;飲溢肌表則為水;痰濁久留,肺氣鬱滯,心脈失暢則血鬱為瘀;瘀阻血脈,“血不利則為水”。但一般早期以痰濁為主,漸而痰瘀並見,終至痰濁、血瘀、水飲錯雜為患。
病程中由於肺虛衛外不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