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證,若痰鬱化熱,或痰阻氣壅,血行瘀滯,又可呈現痰熱鬱肺,或痰瘀阻肺證。
2。掌握虛實的錯雜。本病在反覆發作過程中,每見邪氣尚實而正氣已虛,表現肺實腎虛的“下虛上實~選~書~網~x~u~a~n~s~h~u~。c~o~m”證。因痰濁壅肺,見咳嗽痰多,氣急,胸悶,苔膩;腎虛於下,見腰痠,下肢欠溫,脈沉細或兼滑。治療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以蘇子降氣湯為代表方,並根據上盛下虛的主次分別處理,上盛為主加用杏仁、白芥子、萊菔子,下虛為主加用補骨脂、胡桃肉、紫石英。另外可因陽虛飲停,上凌心肺,泛溢肌膚,而見喘咳心悸,胸悶,咳痰清稀,肢體浮腫,尿少,舌質淡胖,脈沉細。治當溫腎益氣行水,用真武湯加桂枝、黃芪、防己、葶藶子、萬年青根等。若痰飲凌心,心陽不振,血脈瘀阻,致面、唇、爪甲、舌質青紫,脈結代者,可加用活血化瘀之丹參、桃仁、紅花、川芎、澤蘭等。
3。虛喘尤重治腎,扶正當辨陰陽。虛喘有補肺、補腎及健脾、養心的不同治法,每多相關,應結合應用,但腎為氣之根,故必須重視治腎,納氣歸原,使根本得固。扶正除辨別臟器所屬外,須進一步辨清陰陽。陽虛者溫養陽氣,陰虛者滋陰填精,陰陽兩虛者根據主次酌情兼顧。一般而論,以溫陽益氣為主。
4。對於喘脫的危重證候,尤當密切觀察,及時採取應急措施。
【醫案舉隅】
夏某,58歲,女。
喘證已歷多年,既往每屆冬令發作加甚。今年自冬至夏,發作持續不已,呼吸困難,動則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鳴,心慌,舌質淡,脈沉細。證屬肺腎兩虛,痰濁阻氣,治擬蘇子降氣湯加減。
肉桂2。5g(後下),炙黃芪12g,當歸、鐘乳石、炒蘇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橘皮5g,沉香2。5g(後下),生薑2片。7劑,每日1劑。
二診:補肺納腎,降氣化痰,氣喘減輕,但動則仍甚,咳少無痰,舌苔白,脈沉細,面色無華。仍當從腎虛水泛為痰作喘進治。
肉桂2。5g(後下),炙黃芪12g,當歸、鐘乳石、炒蘇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紫石英、熟地各12g,訶子5g,沉香2。5g(後下),生薑2片。14劑,每日1劑。
三診:補肺納腎,降氣平喘,氣喘減輕,咳少,痰不多,惟頭昏不適,苔脈如前,原法再進。
原方去鐘乳石,加枸杞子10g。
患者服上方後,病情緩解,持續4個月氣喘未作,是年冬季共輕度發作2次,經用上方迅即控制。
按:本案屬下虛兼有上盛之喘,治療始以蘇子降氣湯加減,繼合貞元飲意,攝納腎氣,補益肺氣,以固本為主。上盛則用炒蘇子、法半夏、橘皮;下虛則用胡桃肉、鐘乳石、紫石英、熟地;肺腎氣虛則用炙黃芪;寒飲伏肺則用肉桂。治下顧上,金水同調,藥與證合,故獲效快。
(周仲瑛著。周仲瑛臨床經驗輯要。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獻精選】
《濟生方·喘》:“將理失宜,六淫所傷,或墮驚恐,渡水跌僕,飽食過傷,動作用力,遂使臟器不和,榮衛失其常度,不能隨陰陽出入以成息,促迫於肺,不得宣通為喘也。”
《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喘嗽》:“有肺虛夾寒而喘者,有肺實夾熱而喘者,有水氣乘肺而喘者……如是等類,皆當審證而主治之。”
《醫宗必讀·喘》:“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故辨證不可不急,而辨喘證為尤急也。”
第五節肺脹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證。臨床表現為胸部膨滿,憋悶如塞,喘息上氣,咳嗽痰多,煩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等。其病程纏綿,時輕時重,經久難愈,嚴重者可出現神昏、痙厥、出血、喘脫等危重證候。
《內經》首提肺脹病名,並指出其病因病機及證候表現,如《靈樞·脹論》說:“肺脹者,虛滿而喘咳。”《靈樞·經脈》又說:“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指出:“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書中所載治療肺脹之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等方劑至今仍被臨床所沿用。此外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