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部分

水互結,釀生鼓脹。若疏洩失調,氣機鬱結,則為肝鬱;鬱而化火,則為肝火;氣盛肝旺,則為陽亢;陽亢化風或熱極生風,則為肝風。肝鬱、肝火、陽亢、風動四者同源而異流,在病變過程中,每多兼夾或相互轉化。

肝體屬陰,陰血不足,肝失濡潤,可致氣鬱絡滯;陰血虧虛,陰陽失調,可引起陽亢風動。肝氣失疏,絡脈失和,則為脅痛;風陽上擾,或陰血不承,則致頭痛、眩暈;風陽暴升,夾痰夾瘀,氣血逆亂,上衝於腦,則為中風;肝鬱氣滯,痰瘀互結,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則為癭病。如瘧邪伏於少陽,出入營衛,邪正相爭,發為瘧疾。

肝體陰而用陽,肝膽病證大致可分為肝體和肝用兩方面。依據肝的生理功能和病機變化特點,我們將脅痛、黃疸、積聚、鼓脹、頭痛、眩暈、中風、癭病、瘧疾歸屬為肝膽病證。但與其他臟腑亦密切相關,臨證中,應注意臟腑之間的關係,隨症處理。

此外,肝膽為人體重要臟腑,氣血、經絡、情志方面的病證多與之相關。如鬱證、厥證多有肝氣失調,痙證、顫證常因風陽擾動等等,但從體系角度著眼,分別將其歸屬氣血津液病證、心繫病證和肢體經絡病證。至於肝氣逆肺之喘證、肝火內擾之不寐、肝脾失調之洩瀉、肝氣鬱滯之癃閉等病證,依據其病證整體相關性,分別屬於各個臟腑系統。

第一節脅痛

脅痛是指由於肝絡失和所致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脅,指側胸部,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總稱。如清·吳謙《醫宗金鑑·卷八十九》所言:“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日脅。”

脅痛最早見於《內經》。如《素問·髒氣法時論》中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問·舉痛論》言:“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在《素問·刺熱論》中有“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的記載,《靈樞·五邪》篇言:“邪在肝,則兩脅中痛,惡血在內。”此外,《靈樞·經脈》篇雲:“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說明脅痛的發生與善怒、寒邪、肝熱、惡血等有關,病位主要責之肝膽。如宋·嚴用和《濟生方·脅痛評治》篇中認為脅痛的病因主要是由於情志不遂所致,“夫脅痛之病……多因疲極嗔怒,悲哀煩惱,謀慮驚憂,致傷肝臟。肝臟既傷,積氣攻注,攻於左,則左脅痛,攻於右,則右脅痛,移積兩脅,則兩脅俱痛。”明·張景嶽《景嶽全書·脅痛》日:“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然必有寒熱表證者,方是外感,如無表證,悉屬內傷。但內傷脅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清…李用粹《證治匯補·脅痛》篇對脅痛的病因和治療原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描述,日:“因暴怒傷觸,悲哀氣結,飲食過度,風冷外侵,跌僕傷形……或痰積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為痛。至於溼熱鬱火,勞役房色而病者,間亦有之。”“治宜伐肝瀉火為要,不可驟用補氣之劑,雖因於氣虛者,亦宜補瀉兼施。”

脅痛是臨床的常見病證,可見於西醫學的多種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肋間神經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脅痛為主要表現者,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脅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飲食不節、跌僕損傷、久病體虛等多種因素。這些因素導致肝氣鬱結、肝失條達,瘀血停滯、痺阻脅絡,溼熱蘊結、肝失疏洩,肝陰不足、絡脈失養等諸多病機變化,最終導致脅痛發生。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若因情志所傷,或暴怒傷肝,或抑鬱憂思,皆可致肝失條達,疏洩不利,氣阻絡痺,而發為肝鬱脅痛。正如清·尤怡《金匱翼·脅痛統論》雲:“肝鬱脅痛者,悲哀惱怒,鬱傷肝氣。”若氣鬱日久,血行不暢,瘀血漸生,阻於脅絡,“不通則痛”,易致瘀血脅痛。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脅痛》日:“久病在絡,氣血皆窒。”

2。跌僕損傷

因跌僕外傷,或因強力負重,致使脅絡受傷,瘀血停留,阻塞脅絡,亦發脅痛,或跌僕閃挫,惡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滯脅絡,“不通則痛”,而成脅痛。《金匱翼·脅痛統論》謂:“汙血脅痛者,凡跌僕損傷,汙血必歸脅下故也。”

3。飲食所傷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損傷脾胃,溼熱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