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我的意料,媽媽只是對我說:“電子琴是媽媽給你選擇的,你不喜歡,媽媽並不怪你。但是,古箏是你自己想選擇的。如果媽媽支援你的選擇,你能堅持下來嗎?”
“能。”
媽媽相信了我的承諾,幾天後,家裡便多了一架古箏,而我也開始了全新的音樂之路。
然而,音樂之路談何容易!學古箏的五年,是提升技藝的五年,更是磨鍊心智的五年。學古箏磨鍊的不僅是我的心智,更是全家人的心智。
初學的前幾個禮拜,新鮮感還在。那時,只要手指碰到琴絃彈出聲音,自己就很有興奮。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便開始體會到一個“煩”字。作為初學者,我彈奏的曲子是簡單乏味的。由於技法不熟,我還總是彈出大量噪音。一連幾十分鐘浸泡在噪音中,怎能不讓人心煩!彈者煩,媽媽爸爸作為聽者,其感受更可想而知。但是,想到自己任性的選擇,我告訴自己絕不能因“煩”而止步。就這樣堅持著,一年後,我終於可以彈奏出簡單而流暢的旋律了。
隨著年級的增長,我們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古箏老師對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此時,我開始體會到了一個“累”字。每天放學回家後,寫完作業,做完課外練習,我還要擠出一個小時來彈古箏。不少一同開始學古箏的小夥伴們,就在這個時候放棄了。起初,我也有所抱怨。但是,我逐漸發現,自己的身體並不累。所謂“累”,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心態。當我嘗試換一個角度,把“完成任務”的態度變為“到音樂王國裡暢遊一番”的態度,再來練習,我發現這一個小時過得飛快,而且充滿樂趣。我感到,自己學古箏已經上道了。
當我不再感到練琴很累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七級以上的曲目,難度驟然增加。一個“難”字,讓不少同伴對考古箏八級、九級望而卻步。當時的我左右手協調性是很差的,別人學一遍,我必須要學兩到三遍才能學會。但是,想到當年的承諾,我還是決定堅持。我漸漸發現,只要投入進去,便會感到一種不可言說之妙。或許,對於古箏學習,我已經登堂入室了。
06 學古箏,將任性進行到底(2)
考完了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協的九級,古箏的業餘學習生涯也就圓滿結束了。幾年前古箏特長班上同時開始學的三十幾人,堅持到九級的,只有三人。我很慶幸自己成為了其中之一。回顧這一路,感慨萬千。可以說,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在會彈曲子之外,我也有了一些其他的收穫:
首先,音樂賦予了我靈感。學習了古箏以後,我常能從音樂中獲得對學習、生活的感悟。心更靜了,思路更快了,感覺也更靈敏了。
其次,學古箏的過程培養了我堅韌的品質。能堅持做好一件事,便能堅持做好許多事。學習古箏的經歷,讓我養成了善始善終的習慣。
再次,每一次登臺演出,都增加了我對自己的信心。第一次登臺演出,是在小學二年級。演出前,我非常緊張。這時,媽媽對我說:“別太在意臺下,只把觀眾當做‘青菜蘿蔔’,認真彈你的!”“青菜蘿蔔”,多麼有意思的比喻!我頓時被逗笑了。緊張,在這一瞬間被化解了。在鎂光燈下,我走上了舞臺,看到黑壓壓的觀眾,我居然不緊張,反而感到很輕鬆,因為想到了“青菜蘿蔔”。很快,我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興奮狀態……就這樣,第一次演出成功了。接著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登臺演出的經歷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棒的人。後來我在求學路上的不斷突圍,與這種最初的信心是分不開的。
此外,學古箏還提升了我的底蘊。從小學一年級演奏《漁舟唱晚》開始,我便不斷地接觸各種古箏曲目。每一個曲名,都有它的來歷;每一首曲子,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套曲調,都有它的情感。有些曲子很好理解,比如,《豐收鑼鼓》展現了豐收時節的歡騰氣象,《雪山春曉》表達了雪山下的藏族人民對春天到來的喜悅。《瀏陽河》、《井岡山上太陽紅》是紅色曲目,也很容易把握。有些曲子比較怪異,如《蕉窗夜雨》、《香山射鼓》、《林沖夜奔》,我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學習的。有些曲子意境太高遠,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我只能彈奏其音,卻難以駕馭其“神”,更理解不了其內涵。然而,八、九歲的小孩理解不了,長大成人、讀書涉世、遊歷見聞之後,又怎麼會理解不了呢?驀然回首,我發現古箏早已為我結上了一條中華文化的紐帶,讓我有了厚重的底蘊。撥動二十一根琴絃,奏出的是中國文化與歷史之音。
古典樂器演奏的曲目往往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