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量大,成為濟水的主河道,匯合處叫作河曲。和山說,“實為河之發都,”也是這個意思。這一經的五山,是同一個地區不同時期的五個巫祠,時間不少於千年。在敖岸時期是“如茜如舉”,在青要時期是河林,在(馬鬼)時期有棗和飛魚,在宜蘇時期有向北入河的河道,在和山時期河林形成九條河道。這一經記錄了萯巫祠的歷史。
第3山
“又東十里,曰(馬鬼)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雩孚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畏雷,可以御兵。”
第4山
“又東四十里,曰宜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是多黃貝。”
第5山 和山
“又東二十里,曰和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發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負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
“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於河,”是說,河網地貌在和山結束,從合山再向北開始有河道。
這1篇精心塑造了兩個動物神:武羅女神,豹文。泰逢主神,虎尾。
萯山在洛河進入黃河(濟水)的入河處,是伏羲後代建立起來的巫祠中心。這個時候是伏羲時期和夏(禹)時期的過渡階段。
伏羲人曾經遷徙到洛河的源頭,從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六千年生存在洛河流域。這一經保留了伏羲方言:燻池,夫渚,僕累,薄盧,武羅,蔓居(渚,居是詞尾音)。
歷史沒有伏羲人的記載,因為不使用古漢語,伏羲後代的資訊丟失了。讀到這些方言,可知伏羲的後代沒有離開洛河。
崇拜的生命力是這樣的長久,在今天仍然記得炎黃,記得華夏,將炎黃和華夏當作祖先。伏羲人創造了自己的崇拜,一代一代的流傳,從伏羲語到古漢語,從夏時代到周秦時代,被崇拜流傳,被文字記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夏時代 夏氏族
夏時代
公元前4千年以後,黃河土地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始族時代向氏族時代的過度時期。3塊氏族發祥地,古河道,伊洛,渭河,伊洛處在中間地帶。從公元前4千年開始,始族間聚散加劇,遷徙頻繁。西來的,東來的,土著的,大大小小的氏族中心紛紛在伊洛建立起來。伏羲始族匯合起來兩個中心。1箇中心在伊洛,叫作夏,夏的人口成分複雜(因為語言的原因)而且模糊。又1箇中心在河南東部和南部,叫作太昊。太昊後來匯合進了黃淮平原的土著中。這是後話。
這一篇說夏時代。
夏時代是指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伊洛的歷史時期。這1500年的時間裡,在古河道集合起來古漢語氏族,在伊洛集合起來夏氏族。
讀者可能記得,在始族時代有走巫。走巫,那是原始的文化人。走巫從一個始族到別一個始族,傳播著歷史文化,講述著始族的起源故事。在始族時代走巫還沒有自己的“領地”。走巫從一個村落走到另一個村落。到了夏時代就不同了,巫有了自己的領地,開始從始族和村落裡獨立出來建立起來專業的巫祠。這獨立出來的巫祠階段在大商演義書中叫做史詩時代,在本演義叫作夏時代。在早期階段,巫的宣講主要地還是始族的起源故事。這是採集時代的始族人最感興趣的內容。夏時代的巫講述了動物神:人渴望得到的強力從動物那裡表現出來。這樣就產生了動物崇拜。巫的宣講從始族的起源轉向了對動物的崇拜,宣講著名的禹治水神話,創造出來巫文化輝煌。
從公元前4000年以後開始了從採集向人工生產的轉變,可以想像這個轉變的過程是極其艱苦的,也極其緩慢。一定不是“將種子撒到地裡就有收穫,將牛羊趕到山坡就有肉吃”那麼簡單。關於人工生產在文字記載中見不到,可是,這見不到的人工生產卻決定著一個歷史時期。人工生產養育了巫文化。
上面說的便是夏時代的兩個特徵:人工的生產和巫文化輝煌。夏時代的時期在古河道產生了古漢語氏族。古漢語氏族創造出來巫文化叫作史詩時代。但是,在伊洛,還沒有接受古漢語,使用夏方言。夏方言其實是渭河華語和伏羲語的混合語,叫作華夏語。華夏語和古漢語曾經並立了1段時間。史詩時代是古中華各地區都走過的歷程,伊洛也走過。十分的可惜,因為語言的原因,伊洛的史詩時代資料不足,輪廓模糊。好在從周以後製作的歷史知道,在伊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