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主的失望促使新傳統主義者在戰後抨擊“唯物質主義的西方”中團結起
③ 李大釗:《今》,《新青年》,4。4(1918 年 4 月 15 日),第 337 頁。
① 李大釗:《青春》,《新青年》,2。1(1916 年 9 月 1 日),第 16 頁。
② 李大釗:《厭世心與自覺心》,《甲寅》,1。8(1915 年 8 月 10 日)。
③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 296 頁。
① 李大釗:《新紀元》,《每週評論》(1919 年 1 月 15 日)。
來。這樣,凡爾賽和約在所有方面都成了激發對西方改革模式重新評價的催
化劑,這一模式曾強烈地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對中國和世界進步的觀點。共和
政治的創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中國在和會上被出賣,使梁啟超拋棄了進
化道德目的論的信仰。陳獨秀(在這次戰爭中)曾把協約國的目標與公正的
理想等同起來,1919 年因凡爾賽和約而感到震驚,並由於他在反對和約的五
四示威中的作用而入獄五個月。到了 1920 年年中,陳已完全委身於馬克思主
義的新的革命的社會科學。許多人從思想領域的各個方面追隨梁啟超或陳獨
秀的方向,發洩對自由的西方的批評,並由於長期以來未能表露而更加猛烈。
在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裡,按照世界進步的一種模式委身於他們自己國家復興
的中國人,一直傾向於掩蓋西方對中國表露出的兩面神的兩副面目中的一副
面目。他們或者把他們對侵犯中國主權的憤怒分成各不相干的部分,完全就
事論事地對待這些侵犯行為,或者把中國弱小歸咎於他們自己,以此為代價
而繼續相信文明與強權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的前景和新傳統主義的前景一
樣,作為轉回去相信外患應對中國許多問題承擔責任的一種對照,可以解除
沒有說出來的屈辱的辛酸。
自由主義的西方改革模式再也沒有恢復它昔日的光彩。在緊接五四反對
帝國主義運動的氛圍中,在激進主義者的團體中,最受攻擊的自由主義的改
革信念是漸進主義。換言之,進化的和革命的變革方式越來越被認為是不能
共存的選擇。早期的無政府主義者曾經認為,長期的歷史前景以一種互補的
辯證法把這兩者合成一體,在這一點上,青年毛澤東作為省城長沙的一名學
生激進主義者,是他稱之為相信進化的“大同”信徒的反對者。相反,他提
倡“民眾大聯合”的動員,他斷言這種動員能夠很快實現中國社會的全面改
革。①胡適,一個知名的北京大學教授,他在美國留學期間已成為約翰?杜威
的追隨者,在 1919 年秋髮現他所主張的唯科學主義的、以問題為方向的改革
方法這時受到了尖銳的挑戰。在一場叫做“問題與主義”的爭論中,他的“一
點一滴”改革主張遭到李大釗的反擊,李回答說,每一時代都具有從其經濟
關係體制匯出的時代基本方向的特徵。李說,按照這一道理,該時代的所有
問題都可以證明是相互聯絡的,人民的覺悟能夠達成一種共同基礎,而且能
夠為全部改革確定方向。雙方都瞭解,贊成“問題”方法的論點是向革命的
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挑戰的一種嘗試。①
到五四時期結束時,在激進主義者的團體中,大同的概念已日益與前一
代人的改良思想體系,也與一種對於改革的消極的、不關心政治的、具有高
人一等優越感的態度聯絡起來。不過,如前面所表明的,這時在馬克思主義
對中國人的思想上的吸引力中,至少有一個因素是,和布林什維克革命所提
供的政治行動模式相併列,有可能在早期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和社會的解釋中
領悟到一種對進化宇宙論的決定性的修正。雖然中國人對自由主義的民主的
幻滅感證明是無法改變的,中國人對改革理想家最初解釋的“民主”和“科
學”的信仰,卻能夠從當代歐洲和美洲的土壤中連根拔出而